導水餅

導水餅

DAO SHUI BI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3.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22%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8%
肺經 8%
心經 7%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水餅中加入水銀,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水銀具有很強的利尿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水分排出,達到消腫的效果。古代醫學認為水腫是因濕氣停滯所致,水銀可以化濕利水,因此被用於治療水腫等症狀。
  2. 解毒殺菌:水銀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對於某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水銀是一種重金屬,具有很強的毒性,長期使用會導致慢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現代醫學已經不使用水銀治療疾病,因此導水餅的方劑已經不再使用。

導水餅方劑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水之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排除體內積水,達到消腫利水的目的。

由於巴豆毒性較強,故在應用時需謹慎,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並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適當調整用量。此外,導水餅方劑通常用於水腫嚴重的患者,且需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導水餅」中包含硫磺,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燥濕化痰:硫磺性燥烈,擅於化解濕痰,對於因濕氣過盛導致的水腫、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殺蟲止癢:硫磺具有殺菌止癢之效,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感染,對於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硫磺性燥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使用,以免造成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水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導水餅主治「腫脹」,尤其適用於水腫脹滿、腹水積聚之證。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病症多由水濕內停、氣機壅滯所致,本方通過外敷臍部(神闕穴)刺激瀉下,引導體內積水排出,達到消腫除脹之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1. 真水銀粉(輕粉)

    • 性味辛寒,有毒,具有強烈瀉下逐水之功,能通利二便,促使體內水濕從下竅排出。
    • 外用可刺激皮膚黏膜,促進局部代謝與滲透,引導內部水液外泄。
  2. 巴豆肉(去油)

    • 辛熱大毒,瀉下峻烈,去油後毒性稍減,仍保留強力攻逐水飲之性。
    • 與水銀粉協同增強瀉下作用,破除水濕積滯,開通腸道與三焦水道。
  3. 生硫黃

    • 性溫有毒,能助陽散寒、通絡逐水,兼可殺蟲解毒。
    • 在本方中輔助巴豆溫通之力,促進氣血水液運行,兼防瀉後陽氣過耗。

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 瀉下逐水:水銀粉與巴豆為核心配伍,峻下攻逐,使體內瀦留之水濕從大便排出,迅速緩解腫脹。
  • 外敷導引:臍部(神闕穴)為人身氣機樞紐,藥餅敷此可透過經絡與膜原直接作用於內臟(尤以脾胃、腸道為主),既避免口服毒性,又能局部刺激以調動全身水液代謝。
  • 溫瀉兼顧:硫黃之溫性制約水銀粉、巴豆之寒涼與峻烈,防止瀉後陽氣虛脫,同時溫化寒濕,標本兼治。

適用病機與症候推論

此方適用於實證水腫,尤其:

  • 水濕壅盛、二便不利之腹脹如鼓。
  • 寒濕內停兼有陽氣鬱滯者(硫黃可溫散)。
  • 需急則治標時,以瀉代利,強行排水。

此方為外用峻劑,其設計體現了「開鬼門,潔淨府」的治水思路,通過瀉下與局部刺激雙重作用,解決水腫之急。

傳統服藥法


真水銀粉2錢,巴豆肉(研去油)4錢,生硫黃1錢。
去水。
上研成餅,令勻。
先用新綿鋪臍上,次以餅當臍掩之,外用帛縛。如人行3-5里,自然瀉下惡水,待行3-5次,除去藥,以溫白粥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巴豆、硫磺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避免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導水餅,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 組成:真水銀粉2錢,巴豆肉(研去油)4錢,生硫黃1錢。 主治:去水。主治:腫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