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方

白石方

BAI SH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扶夀精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石方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阿魏味辛、苦、溫,入肺、肝、脾經,具有溫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白石方常用於治療風寒犯肺,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阿魏的加入可助其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頭痛鼻塞症狀。
  2. 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阿魏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白石方中,阿魏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石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痞塊、疳積、噎膈」,均屬古代常見的積滯病症:

  1. 痞塊:指腹內結塊,固定不移,多因氣滯血瘀或痰食積聚所致,類似於今之肝脾腫大、腹腔腫瘤等。
  2. 疳積: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所致,症見消瘦、腹脹、食慾不振,甚而蟲積腹痛。
  3. 噎膈:飲食阻滯於食道,吞咽困難,類似於食道狹窄或腫瘤。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1. 五靈脂(炒煙盡,研細):

    • 性味苦甘溫,入肝經,傳統用於活血化瘀、散結止痛。
    • 炒製後減其腥臭味,增強散瘀消積之效,尤擅化解腹中瘀血痞塊。
  2. 阿魏(研細):

    • 性味辛溫臭烈,入脾胃經,為「消積破癥」要藥,傳統用於殺蟲、化食積、散痞塊。
    • 其氣味濃烈,可走竄通滯,對痰瘀互結之噎膈、疳積有效。
  3. 雄黃(為丸輔料):

    • 性辛溫有毒,入肝胃經,能殺蟲解毒、破瘀散結,輔助五靈脂、阿魏增強攻積之力。
  4. 狗膽汁(為丸輔料):

    • 性苦寒,具清熱解毒、明目殺蟲之效,傳統用於疳積蟲症。
    • 可緩和阿魏、雄黃之溫燥,並助其下行通腑。

(2)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 核心思路:以「活血化瘀 + 消積殺蟲」為主軸,針對痰、血、食、蟲互結之積滯。
    • 五靈脂配阿魏:一活血,一消食,共破有形之積滯(如痞塊)。
    • 雄黃助殺蟲:針對疳積蟲症;狗膽汁既解毒,又引藥入肝膽脾胃。
  • 丸劑設計:黍米大小,空腹唾津送服,使藥力直達腸胃,緩消積聚。
  • 禁忌考量:羊肉溫補易助積滯,醋收斂不利散結,麵食黏滯妨礙藥效。

三、推理可能功效擴展

此方若調整劑量或配伍,或可延伸於:

  • 氣滯血瘀型胃痛(如慢性胃炎伴瘀血)。
  • 蟲積腹痛(如腸道寄生蟲病)。
  • 早期消化道腫瘤輔助緩解(基於化瘀散結作用)。

總結:《白石方》以峻藥緩投,攻積不傷正,體現古人「以消為補」的辨證思維,尤其適合實證積滯。然須辨明寒熱虛實,非純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五靈(炒煙盡,研細)、 阿魏(研細)各等分。
用雄黃、狗膽汁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30丸,空心唾津送下。
忌羊肉、醋、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白石方,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五靈(炒煙盡,研細)、阿魏(研細)各等分。 主治:痞塊、疳積、噎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