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虎膏

扼虎膏

E H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扼虎膏中使用阿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消腫止痛:阿魏味辛、性溫,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阿魏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與其他藥材配伍,能更好地發揮其消腫止痛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藥:阿魏氣味濃烈,能起到引藥入藥的作用,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扼虎膏中其他藥材,如蜈蚣、僵蠶等,都具有較強的毒性,需要阿魏來引導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扼虎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痎瘧」,即古代對瘧疾的統稱,尤其指反覆發作、寒熱交作的瘧疾類型。其用法強調「經宿乃去」,即長時間敷貼於虎口(合谷穴),利用藥性持續滲透以截瘧,屬中醫外治法中的「穴位敷貼」範疇。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煙脂(胭脂)
    傳統胭脂多含朱砂(硫化汞)或紅花等成分。朱砂具鎮驚安神之效,可能通過調節心神以緩解瘧疾伴隨的躁擾;紅花則活血通絡,助藥力透入經絡。此處推測以朱砂為主的煙脂,用於安定陽氣、驅邪截瘧。

  2. 阿魏
    阿魏為樹脂類藥,氣味辛烈,善「消積殺蟲」,古籍載其可「辟瘟治瘧」。其揮發性成分可能透過皮膚刺激穴位,激發正氣抗邪,尤其針對瘧疾的「痰濕積滯」病理基礎。

  3. 大蒜
    大蒜辛溫走竄,具強烈穿透力,能「通五臟、達諸竅」。此處用作賦形劑兼藥引,助阿魏、煙脂藥性滲透皮下,並藉其抗菌特性輔助截瘧。

  4. 桃核載藥
    桃核劈開為容器,取「桃木辟邪」之意象,符合古人認為瘧疾乃「瘴癘邪氣」所致的觀念。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主調氣血,敷貼此處可激發經氣驅邪外達。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藥物透皮吸收」與「穴位刺激」雙重機制:

  • 以辛烈之品開泄腠理:阿魏、大蒜的揮發成分刺激局部,促進血液循環,可能調節免疫反應以抑制瘧原蟲活性。
  • 以重鎮之藥安神截瘧:朱砂(煙脂)鎮靜,減少瘧疾發作時的氣血紊亂。
  • 經絡傳導作用:合谷穴為全身氣血調節要穴,藥物通過穴位吸收,直達病所,符合中醫「內病外治」思維。

總結
扼虎膏體現古人「簡便驗廉」的治瘧思路,以局部用藥避開口服藥物的脾胃代謝,尤其適合瘧疾嘔吐劇烈者。其組方邏輯結合藥性(辛散、鎮靜)、材質(透皮載體)及經絡理論,雖現代機理有待驗證,但反映中醫對瘧疾「邪伏膜原」病機的獨特理解。

傳統服藥法


煙脂1大豆許,阿魏1大豆許。
上為末,以大蒜肉研和為膏,用大桃核一枚劈開,去仁取一片,以藥膏子填在核內。
瘧發時,用藥桃核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藥著肉,以緋帛系定,經宿乃去,瘧更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扼虎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煙脂1大豆許,阿魏1大豆許。 主治:痎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