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辰砂丸
CHEN SH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辰砂丸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硃砂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效果。
- 解毒止痛: 硃砂亦具有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感染、毒蛇咬傷等。在辰砂丸中,硃砂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消腫止痛,抗炎解毒的作用,緩解病症。
辰砂丸中含有阿魏,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辰砂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阿魏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通竅止痛:阿魏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滯血瘀導致的頭昏頭痛、鼻塞等症狀。辰砂丸中常與其他通竅止痛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辰砂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辰砂丸主治「痎瘧」,此為中醫古籍中對瘧疾的統稱,泛指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其發病機制與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裡、邪正相爭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夾痰濕或積滯,需化痰消積、截瘧鎮驚並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辰砂(朱砂)
性味甘涼,入心經,具重鎮安神、清熱解毒之效。痎瘧發作時常見煩躁、譫語等心神不寧之症,辰砂可鎮驚定志,兼清瘧邪鬱熱。巴豆(製霜)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然此方以紙去油製霜,減其毒性而存其「破積逐痰」之力。痎瘧若因痰濕積滯內阻,巴豆霜可攻逐痰涎、通導腸腑,使邪有出路。牛膽南星(炮製)
苦涼,入肝膽經,經牛膽製後增強化痰熄風之效。瘧疾夾痰者,南星能化絡中痰濁,緩解寒熱交作時的痰壅、抽搐等症。
2. 組方邏輯
此方以 「鎮驚化痰、攻積截瘧」 為核心:
- 辰砂 鎮心神,針對瘧疾之熱擾;
- 巴豆霜 瀉積滯,開痰濕之結;
- 牛膽南星 專化痰濁,尤宜於痰濕伏遏所致之瘧。
三藥合用,既能截斷瘧邪發作之勢,又透過祛痰消積調理內環境,符合中醫「治瘧需祛伏痰」的理論。
3. 劑型與服法特點
- 黍米大丸劑:小劑型適合小兒或體弱者,減少巴豆峻烈之弊。
- 薄荷湯送服:薄荷辛涼透表,助藥力外達少陽半表半裡,與瘧邪病位相合。
4. 中醫理論延伸
痎瘧之發作,除瘧邪外襲外,與體內「痰積伏膜原」密切相關。此方透過巴豆瀉下導痰、南星化痰通絡、辰砂安神定瘧,體現「標本兼治」:急則截瘧定驚,緩則化痰斷其宿根。
結語
辰砂丸以簡峻之配伍,針對痰積型痎瘧,彰顯古代「截瘧需猛藥」的用藥思維,尤其重視痰濕與積滯在瘧疾中的關鍵作用。其組方體現攻邪不傷正(製巴豆)、鎮驚兼化痰(辰砂配南星)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辰砂1錢(另研),巴豆(以紙去油,如霜)1錢,牛膽南星(炮,細末)1錢。
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3-5丸,量兒大小虛實加減,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辰砂丸, 出處:《病機沙篆》卷六。 組成:辰砂、白礬、鬱金。 主治:補魄之三陰。主治:狂症。
辰砂丸, 出處:《百一》卷十一引竇藏臾方。 組成:辰砂(有牆壁光明者)1兩,阿魏(真者)1兩。 主治:截瘧。主治:痎瘧。
辰砂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辰砂1錢(另研),巴豆(以紙去油,如霜)1錢,牛膽南星(炮,細末)1錢。 主治:小兒驚積、食積及急慢驚風。
辰砂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辰砂1兩,定粉半錢,粉霜1錢半,膩粉1錢,麝香少許,白丁香半字。 主治:小兒壯熱,驚,積在內壅並痰涎,及奶癖取虛,中積轉驚。
辰砂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辰砂半兩,天南星半兩,白礬半兩,半夏3兩(薑汁搗,作餅,炙令黃)。 主治:治風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頭目,止咳嗽,除煩悶。主治:上膈風壅有痰,結實如梅核及稠濁者。
辰砂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辰砂半兩(研,一半爲衣,一半入藥),白礬(枯)半兩,天南星(去皮臍,切片,再用雪水煮,焙乾)1兩,大半夏(湯浸7次,用生薑自然汁作餅子,炙)1兩半,白附子(去皮,炮)半兩。 主治:安驚化痰。主治: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