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阿魏雄黃丸方劑中包含阿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解毒消腫:阿魏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的功效。與雄黃相配,可增強其解毒消腫之力,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驅蟲止痛:阿魏還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雄黃搭配使用,可增強其驅蟲效果。
阿魏雄黃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燥濕止癢的功效。其含有的硫化砷能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並能消滅部分寄生蟲。
阿魏雄黃丸中,雄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蟲毒為患所致的瘡瘍、疥癬等疾病。
阿魏雄黃丸中加入柳枝,是基於其清熱解毒之功效。柳枝性寒,味苦,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痛止血的功效。
方中以阿魏、雄黃為主,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容易傷胃。柳枝加入,一方面可與阿魏、雄黃相配,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另一方面可緩解阿魏、雄黃對胃的刺激,避免其毒性。
因此,柳枝的加入,既可提高藥效,又可保護胃腸,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阿魏雄黃丸中包含硃砂,其原因主要為: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有效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阿魏雄黃丸主治心火亢盛,心神不寧,可藉由硃砂的鎮心安神作用,達到清心降火、安神定志的效果。
- 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解毒消腫之效,與阿魏、雄黃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主治功效
阿魏雄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阿魏雄黃丸,出自北宋《聖濟總錄》,其組成藥味簡潔,僅有:
- 阿魏: 具有消癥散結、活血止痛之功。在中醫理論中,癥瘕積聚乃氣血凝滯所致,阿魏能行氣活血,消散瘀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雄黃: 以解毒殺蟲、燥濕祛痰見長。瘧疾的發病往往與濕熱、蟲毒相關,雄黃能清解毒邪,驅除體內濕濁,對於病邪的清除具有重要意義。
- 柳枝: 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之效。瘧疾病程中可能出現水腫等症狀,柳枝能利水濕、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體液循環,緩解病症。
- 紅砂: 具有鎮靜安神、清心除煩的功效。瘧疾患者常有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紅砂能安神定志,有助於穩定患者情緒,減輕不適。
四味藥物合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剖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阿魏雄黃丸主治「鬼瘧經久不瘥」。所謂「鬼瘧」,在中醫學上,通常指病程長、病情複雜、反覆發作的瘧疾。此類瘧疾的病因,多為濕熱疫毒內侵,或痰瘀阻滯經絡所致。
阿魏雄黃丸的治療原理,即是針對此類病因病機而設。其藥理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解毒殺蟲,祛除病邪: 雄黃為主要驅邪藥,能清解疫毒,殺滅寄生蟲,從病源上解決瘧疾的根基。
- 活血化瘀,散結止痛: 阿魏能活血行氣,消散體內瘀積,改善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態,有助於緩解瘧疾引起的疼痛等不適。
- 燥濕祛痰,利水消腫: 雄黃及柳枝均有燥濕利水之效,能祛除體內濕濁,改善水腫,並為疫邪的清除創造良好環境。
- 鎮靜安神,穩定心神: 紅砂能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的煩躁不安,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綜合而言,阿魏雄黃丸透過 祛邪、扶正 的雙重途徑,一方面驅除體內疫毒濕熱,另一方面調和氣血,改善患者體質,使機體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方劑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該方劑在配伍及服用方法上具有一定獨特性:
- 配伍簡潔: 僅用四味藥物,避免藥性過於複雜,力求精準。
- 製丸特殊: 以水浸炊餅為丸,可能考慮到藥物的緩釋與吸收。
- 服用時間與方位: 強調「發日早晨面向東北,新汲水下」,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天人合一觀唸的重視,以及對藥物療效的探索。
- 合藥時間: 宜在「五月五日午時合」,可能與古人認為此時為陰陽交泰、陽氣最旺之時有關。
此方雖為古代治療瘧疾的有效方劑,但因其藥性峻烈,建議需由專業中醫師評估使用,方能確保用藥安全與療效。
傳統服藥法
阿魏(研)半兩,雄黃(研)半兩,柳枝(取向東者)17莖(每莖長1尺,銼,焙,搗為細末),桃枝(取向東者)17莖(每莖長1尺,銼,焙,搗為細末),丹砂(研)1分。
上再研為細末,用三家粽子角為丸,如梧桐子大,別研丹砂為衣。
發時用淨盞摩1丸,塗鼻尖並人中上,或未退,以冷水服1丸。須五月五日午時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阿魏雄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阿魏(研)半兩,雄黃(研)半兩,柳枝(取向東者1-7莖,每莖長1尺,銼,焙,搗爲細末)、桃枝(取向東者1-7莖,每莖長1尺,銼,焙,搗爲細末)、丹砂(研)1分。 主治:鬼瘧經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