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經效瘧丹中包含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解痙:阿魏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解痙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氣血凝滯所致的瘧疾發熱、寒戰、腹痛等症狀,與經效瘧丹中其他溫陽散寒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驅寒止瘧的作用。
-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阿魏還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瘧疾患者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腫脹、疼痛等症狀,輔助治療瘧疾併發症。
經效瘧丹方中包含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柳枝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瘧疾屬熱病,常伴有發熱、頭痛、寒熱往來等症狀,柳枝可清熱解毒,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熱症。
- 疏風解表: 柳枝亦能疏散風寒,對於因風寒外襲而導致的瘧疾,具有較好的療效。柳枝能疏風解表,使體內的風寒之邪得以發散,從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總而言之,柳枝在經效瘧丹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瘧疾的症狀,並促進患者康復。
經效瘧丹中含有雄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 雄黃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抑制瘧疾邪氣,減輕發熱、寒熱往來、頭痛等症狀,對於瘧疾引起的發熱尤為有效。
- 殺蟲止癢: 雄黃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瘧疾病原體的繁殖,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此外,雄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瘧疾。
經效瘧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在於治療各種瘧疾及相關的病症。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其性質特別,具有強烈的寒涼作用和解熱效果。這使得硃砂在治療瘧疾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寒氣與熱毒,促進血液循環。其次,硃砂還具一定的鎮靜作用,能夠減輕由瘧疾引起的不適感,改善病人的整體狀況。在方劑中使用硃砂,能提高治療的效果,減少反覆發作的機會。此外,這種藥材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能夠幫助清理因病情而積累的體內毒素。因此,經效瘧丹中加入硃砂,充分展現了中醫在配方組成上的獨特智慧和臨牀應用的實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經效瘧丹」主治功效分析
「經效瘧丹」這一方劑,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主要用於治療 瘧母 和 鬼瘧。以下就 分析其治療原理:
瘧母
從《仁齋直指方論》、《嬰童百問》及《雜病廣要》的記載中可知,瘧母指的是瘧疾日久不癒,患者經歷多次吐、汗、下等治療後,身體虛弱,邪氣伏藏於脅下,形成癥癖的病症。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症狀表現為「寒熱無已」。
治療原理
1. 針對病機
古文指出瘧母的病機為「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營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因此,治療上不宜直接強攻邪氣,而應先扶助正氣,待正氣恢復後再驅邪消癥。
2. 藥物組成與功效
「經效瘧丹」的組成包括:
- 阿魏: 調氣、止痛、消癰、殺蟲。在此方中,主要取其行氣、消癥的作用,以疏通脅下氣機,消除癥塊。
- 雄黃: 驅風、散寒、消毒、滅菌。具有較強的驅邪作用,可以針對伏藏的瘧邪。
- 硃砂: 鎮靜、安神、定驚、化痰。一方面可以安神定志,改善瘧疾引起的寒熱往來、心神不寧等症狀,另一方面可能有助於消除體內痰濕等病理產物。
方劑中未見柳枝,在《活人事證方後集》中則出現桃枝、柳枝,可能具有祛風除濕,輔助驅邪的作用。
3. 用藥思路
從古文描述來看,「經效瘧丹」是在患者正氣恢復後使用的方劑。先以「烏頭七棗湯」扶助正氣,然後再用「經效瘧丹」或「消癖丸」攻逐邪氣,消除癥塊。這體現了中醫「先扶正,後祛邪」的治療原則。
鬼瘧
《活人事證方後集》中提到「經效瘧丹」治療「鬼瘧殊效」。鬼瘧是指由外邪侵襲所致的瘧疾,症狀較為特殊或嚴重。
治療原理
針對鬼瘧,「經效瘧丹」中的雄黃、阿魏具有較強的辟穢驅邪作用,可以針對外邪進行治療。硃砂則能鎮心安神,緩解邪氣擾神引起的症狀。
總結
綜上所述,「經效瘧丹」主要用於治療瘧母和鬼瘧。其治療原理在於,針對瘧母,先扶正後祛邪,通過阿魏行氣消癥,雄黃驅邪,硃砂安神,達到消除癥塊、驅除瘧邪的目的;針對鬼瘧,則以雄黃、阿魏的辟穢驅邪為主,輔以硃砂安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經效瘧丹, 出處:《直指》卷十二。 組成:真阿魏2錢半,雄黃2錢半,朱砂1錢半。 主治:瘧母結癖,寒熱無已。
經效瘧丹,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真阿魏半兩,桃枝長1尺7莖,柳枝長1尺7莖,雄黃(通用好者,别研)半兩,辰砂1錢(别研,留1半)。 主治:鬼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