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驚丸
AN J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保嬰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安驚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驚悸不安、失眠多夢、心煩意亂等症。古人認爲,硃砂能入心經,可鎮心神,安魂魄,故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精神恍惚等症。
- 化痰止咳: 硃砂亦具有化痰止咳之效,可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因硃砂具有較強的毒性,在現代中醫臨牀應用上,已逐漸被其他藥物替代。
主治功效
安驚丸主治功效分析
安驚丸,根據藥材組成及《洪氏集驗方》的記載,其主治功效可歸納為 鎮驚安神,息風化痰,主要針對急慢驚風等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從藥材組成來看,安驚丸運用了多種具鎮靜安神、息風止痙功效的中藥,並配合調和藥性的甘草,達至整體療效。
紅砂: 本藥味甘性涼,入心經,具有清心安神、鎮靜止驚之效。其清熱涼血的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風熱,而安撫心神、定驚安神的特性則能有效緩解驚風所致的煩躁不安。此外,紅砂亦能清熱解毒,幫助機體排除病邪。
鎖陽花: 本藥性平,入肝經,具平肝息風、解毒散結之功。其鎮靜安神、止癇抗驚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驚風抽搐之症狀。鎖陽花亦能疏肝理氣,調和陰陽,有助於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甘草: 本藥味甘性平,具調和諸藥、清熱解毒之效。甘草能緩急止痛,可緩解驚風發作時的身體不適。其補脾益氣之功則能增強機體正氣,有助於抵抗病邪。此外,甘草亦能潤肺止咳,可緩解因痰涎引起的呼吸不暢。
參考《洪氏集驗方》內容:
《洪氏集驗方》收錄了數則與治療驚風相關的方劑,可作為分析安驚丸療效的輔助依據。其中,「理風熱涎盛,身體拘急,睡中不穩,鎮心」 清楚點出驚風發作時的臨牀表現,包含風熱、痰涎、身體拘急及睡眠不安。這與安驚丸的主治目標相符。
《洪氏集驗方》中提及的 天麻、川芎、防風、白附子、人參、茯神 等藥材,均具有息風止痙、安神定驚之效。方中亦有 硃砂 入藥,與安驚丸的紅砂作用相似,均能清心安神。此外,方中以 薄荷、荊芥 煎湯化下藥丸,是利用薄荷、荊芥的疏散風熱功效來加強藥效。
另一則 羌活膏 的組成,如 羌活、荊芥穗、白朮、甘草、白附子、桔梗、白茯苓、川芎、防風 等,同樣具有散風熱、化痰安驚之效。這與安驚丸的治療思路一致,皆是透過疏散風熱、化痰息風,以達到鎮驚安神的目的。
綜合分析:
安驚丸透過紅砂、鎖陽花、甘草三藥的協同作用,針對驚風的發病機制,以清熱解毒、平肝息風、化痰定驚為主要手段,達到緩解抽搐、鎮靜安神的效果。從《洪氏集驗方》的內容來看,安驚丸的治療思路與古代醫家治療驚風的常用方法一致,均強調疏散風熱、化痰息風、鎮靜安神,以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遠志肉(薑汁浸,焙)半兩,淨鐵粉半兩,朱砂半兩,人參半兩,茯神半兩,全蠍21個(焙),南星(中者)1個(薑汁浸1宿,切細,焙),白附子(略炮)2錢半,花蛇頭(酒浸肉,焙),麝半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菖蒲、燈心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驚丸,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保嬰集》。 組成:辰砂(另研)5分,汞粉(另研)5分。 主治:急慢驚風。
安驚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引建陽劉參議方。 組成:遠志肉(薑汁浸,焙)半兩,淨鐵粉半兩,朱砂半兩,人參半兩,茯神半兩,全蠍21個(焙),南星(中者)1個(薑汁浸1宿,切細,焙),白附子(略炮)2錢半,花蛇頭(酒浸肉,焙)、麝半錢。 主治:諸驚風癇,或犬聲異物,驚忤打墜,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