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黃散

犀黃散

X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黃散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硃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犀黃散中常用於治療熱毒內盛、神志不清、驚癇抽搐等症,硃砂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緩解症狀。
  2. 化瘀止痛:硃砂還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犀黃散中可能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硃砂的加入可以增強化瘀止痛的效果。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會導致汞中毒,因此,使用犀黃散需謹慎,並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黃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犀黃散記載的主治為「舌硬生衣,牙關不開」,這是指舌頭僵硬、表面生成苔膜(如白苔或黃膩苔),並伴隨牙關緊閉、難以張口的症狀。此類表現常見於古代醫家所描述的「熱毒壅盛」或「痰熱閉竅」之證,可能涉及外感熱病(如傷寒、溫病)或內傷雜病(如中風、癲癇)所致的神昏、痙厥等病機。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犀黃(牛黃)

    • 性味:苦、涼,入心、肝經。
    • 功效: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熄風定驚。
    • 作用:針對熱毒或痰熱蒙蔽心竅所致的舌強口噤,牛黃能清熱解毒,並透過豁痰開竅緩解神昏、牙關緊閉之症。其熄風作用亦可輔助平息內風導致的肢體僵直。
  2. 朱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入心經。
    • 功效: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作用:用於心神不寧或熱擾神明之證。朱砂質重沉降,能鎮攝浮越之熱邪,助牛黃安定神志,改善熱毒上攻引起的舌硬與牙關不利。
  3. 元精石(玄精石)

    • 性味:鹹、寒,入腎經。
    • 功效:清熱降火、軟堅散結。
    • 作用:此藥為礦物類,性寒能清熱,咸能軟堅,可能用於化解舌面垢膩或痰熱膠結之象。其沉降之性可引熱下行,與牛黃、朱砂協同清泄上焦熱毒。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解毒為核心:牛黃主清心肝之熱,朱砂輔助清心火,元精石側重降火軟堅,三者共奏清熱解毒之效。
  • 開竅與鎮靜並行:牛黃開竅化痰,朱砂鎮靜安神,針對熱閉神昏、牙關緊閉的病機,標本兼治。
  • 局部與整體調節:通過吹藥外治法,藥物直接作用於口腔及舌部,既能局部清熱解毒、化解舌苔,又能透過黏膜吸收發揮全身性藥效(如鎮驚開竅)。

推論可能的功效延伸

犀黃散的組方思路類似「涼開劑」(如安宮牛黃丸),但藥味簡練且側重外治。除主治症狀外,其配伍特性可能適用於:

  1. 痰熱壅塞咽喉:如喉痹腫痛、喉風(急性喉炎)。
  2. 熱盛動風初起:小兒高熱驚搐或中風閉證的輔助治療。
  3. 口腔黏膜病變:如口瘡、舌潰瘍屬熱毒熾盛者。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的原則,以礦物藥與動物藥速清熱毒,適合實熱閉阻之急症,但需辨證準確。

傳統服藥法


犀黃1分,朱砂1分,元精石2兩。
上和勻,研極細末。
吹之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目生椒粟牙齦腫脹痛

相同名稱方劑


犀黃散,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犀黃1分,朱砂1分,元精石2兩。 主治:舌硬生衣,牙關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