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
消痞膏藥多用於治療痞塊、腫瘤等病症,而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此外,紅花還有解毒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病竈的癒合。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蓬莪朮」的原因主要有二:
- 消痞散結:蓬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所致的痞塊,蓬莪朮能有效消散,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蓬莪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消散因瘀血積聚所致的痞塊。
綜合而言,蓬莪朮在「祕方消痞膏藥」中發揮著消痞散結、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所致的痞塊。
「祕方消痞膏藥」中包含「三稜」,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消痞散結: 三稜味苦辛,性溫,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散結之功效。能有效化解因氣滯血瘀、痰凝積聚所致的痞塊,達到消痞散結、通絡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三稜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狀況,有利於消散積聚的瘀血,進而達到消痞止痛的目的。
因此,三稜作為「祕方消痞膏藥」的組成成分,可有效解決因氣滯血瘀、痰凝積聚所引起的痞塊,起到消痞散結、活血化瘀的作用。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消散瘀滯,有助於消痞散結。同時,當歸亦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為消痞提供良好體能基礎。此外,當歸還能調節氣血,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消痞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祕方消痞膏藥中使用五靈脂,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五靈脂性溫,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散結止痛的功效。消痞膏藥多用於治療因氣血瘀滯、痰濕凝結而引起的痞塊、腫塊等症狀。五靈脂有助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散積聚的痰濕,從而達到消痞止痛的效果。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其在中醫理論中的藥用價值。穿山甲性味甘、微寒,入肝、胃經,具有 通經活絡、消腫散結 的功效。
消痞 意指消散痞塊,而穿山甲的通經活絡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消散痞塊。此外,穿山甲亦具有較強的消腫散結作用,能夠軟堅散結,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痞塊都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穿山甲被列入「祕方消痞膏藥」的組成中,是基於其在消散痞塊方面的藥理作用。
中藥方劑「祕方消痞膏藥」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強烈的活血化瘀、祛風散寒作用,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痞塊、疼痛、麻木等症狀具有明顯療效。
然而,烏頭亦有毒性,需慎用,且需配合其他藥材以緩解其毒性,方可發揮其療效。因此,使用烏頭的方劑應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指導,並嚴格控制劑量,避免藥物中毒。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在治療痞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對於因熱邪鬱結於內,導致痞塊堅硬、疼痛難忍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 養陰生津:生地黃還能滋陰養血,生津潤燥,對於因陰虛血燥所致的痞症,可以起到滋潤補益的效果,改善患者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總之,生地黃在祕方消痞膏藥中發揮著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痞症的各種不適,起到治療作用。
祕方消痞膏藥中添加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消痞膏藥多用於治療痞塊、腫瘤等,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抑制病竈發展,減輕炎症反應,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
2. 緩解疼痛:牡丹皮能活血化瘀,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消痞膏藥多伴隨疼痛症狀,牡丹皮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痛苦。
「祕方消痞膏藥」中使用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攻堅消痞的功效。
巴豆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痰飲內停而導致的痞塊,巴豆能破除積滯、消散痞塊,達到消痞的目的。
然而,巴豆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避免毒副作用。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木鱉子,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消痞散結: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消積化滯、散結消痞之效。其能有效化解體內積聚的痰飲、瘀血,對於治療胸脅痞滿、脘腹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通便排毒:木鱉子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進一步改善痞積症狀。
因此,在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木鱉子,可起到消痞散結、通便排毒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因痰飲、瘀血導致的痞積症狀。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阿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積化滯: 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可有效化解因飲食積滯、痰濕阻滯而導致的痞塊,緩解其所帶來的腹脹、疼痛等不適。
二、 活血止痛: 阿魏還具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也有較好的療效。配合其他藥材,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消痞止痛的目的。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沉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行氣止痛: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之效。可針對痞塊所造成的疼痛、脹滿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2. 消積化滯:沉香能溫中散寒,消積化滯,對於因寒凝氣滯、痰溼阻滯所致的痞塊,有很好的消散作用。
因此,沉香在「祕方消痞膏藥」中,可起到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痞塊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乳香,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一、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膏藥貼敷於患處,乳香的藥力可透過皮膚滲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二、消腫止痛: 乳香同時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腫脹疼痛,乳香能有效緩解。在消痞膏藥中,乳香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達到消痞散結、止痛消腫的功效。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消散痞塊: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痞塊所致的胸悶、心悸、氣短等症狀,麝香可起到開通經絡,疏通氣血,消散痞塊的作用。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芳香,走竄力強,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在消痞膏藥中,麝香可引導其他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痞塊部位,加速其消散。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木香,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善於行氣止痛,能疏肝理氣,消積化滯,對於脘腹脹痛、痞塊積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從而達到消痞散結的效果。
因此,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木香,可謂是運用其行氣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以達到消痞散結的目的。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降逆: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痞塊、脘腹脹痛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消痞止痛的作用。
- 行氣止痛:丁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痞塊,丁香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消痞止痛的效果。
因此,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丁香,旨在溫中降逆、行氣止痛,達到消痞止痛的目的。
祕方消痞膏藥中加入檀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芳香開竅,行氣止痛:檀香氣味芳香,性溫,能開竅醒神,行氣止痛。消痞膏藥多用於治療胸脅脹滿,氣滯血瘀,疼痛難忍等症狀。檀香的芳香之氣可開鬱解鬱,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達到消痞止痛之效。
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檀香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消炎止痛,消腫散結。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痞塊,檀香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方消痞膏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痞塊」,即中醫所指腹內結塊,按之有形、堅硬不移的一類病症。多因氣滯、血瘀、痰凝積聚所致,常見於癥瘕積聚、肝脾腫大等疾病。外貼膏藥配合內服丸子,意在內外合治,攻逐有形之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破血,攻逐癥積
- 紅花、蓬朮(莪朮)、三稜、當歸、五靈脂:此組藥物活血化瘀,莪朮、三稜尤善破血消癥,直攻堅硬痞塊;五靈脂散瘀止痛,當歸活血兼養血,防攻伐傷正。
- 穿山甲、兩頭尖(疑為鼠婦或蠍尾):穿透走竄,軟堅散結,引藥直達病所,破除深層瘀滯。
溫通散寒,開鬱止痛
- 川烏:大辛大熱,溫經散寒,祛逐沉冷痼結,助氣血運行。
- 巴豆肉、木鱉子:攻逐冷積,破痰飲,瀉下有形實邪,內服外用皆能開通閉塞。
涼血滋陰,防燥熱傷血
- 生地、丹皮:涼血散瘀,兼制川烏、巴豆等辛熱燥烈之性,避免血熱妄行。
香藥透絡,引氣散結
- 阿魏:強力消積化痞,傳統外用治腹內痞塊要藥。
- 沉香、乳香、丁香、檀香、麝香:香竄通絡,行氣活血,助藥力滲透。麝香尤能開竅透皮,引諸藥直達病位。
- 蘇合油:芳香走竄,協同諸香藥開鬱散結。
製劑原理
- 麻油熬膏:使藥物有效成分溶出,並以油脂為載體,助藥力緩釋滲透。
- 分次加入香藥:芳香揮發成分後下,避免高溫煎煮失效,確保藥性完整。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破、溫、通」為主軸,針對痞塊氣滯血瘀、寒凝痰阻的病機,配伍峻烈與調和之藥:
- 破血攻積:莪朮、三稜、巴豆等直接消散有形實邪。
- 溫通經脈:川烏、丁香等散寒開鬱,改善氣血凝滯環境。
- 行氣透絡:香藥群激活氣機,標本兼治,防瘀血再生。
外貼膏藥使藥力直達局部,內服丸子則調全身氣血,體現中醫「內外夾擊」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紅花4兩,蓬朮4兩,3稜4兩,當歸4兩,兩頭尖2兩,五靈脂2兩,穿山甲2兩,川烏2兩,生地2兩,丹皮2兩,巴豆肉2兩,木鱉子2兩,前藥為咀片,以麻油1斤半浸5日,熬枯去滓,再用文武火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後藥:阿魏1兩,沈香(銼末)1兩,乳香(研)1兩,蘇合油5錢,麝香(研細)5錢,廣木香(銼末)1兩5錢,子丁香(研細)1兩5錢,檀香(銼)1兩5錢。
前八味,俟藥油熬至滴水成珠,緩緩加入,即成膏。
內服丸子,外以膏藥貼在塊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孕婦慎用。
-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秘方消痞膏藥,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紅花4兩,蓬朮4兩,三棱4兩,當歸4兩,兩頭尖2兩,五靈脂2兩,穿山甲2兩,川烏2兩,生地2兩,丹皮2兩,巴豆肉2兩,木鱉子2兩,前藥爲咀片,以麻油1斤半浸5日,熬枯去滓,再用文武火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後藥:阿魏1兩,沉香(銼末)1兩,乳香(研)1兩,蘇合油5錢,麝香(研細)5錢,廣木香(銼末)1兩5錢,子丁香(研細)1兩5錢,檀香(銼)1兩5錢。 主治:痞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