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歸脾湯

JIA JIAN GU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20%
肺經 17%
胃經 13%
肝經 12%
腎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3%
三焦經 1%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歸脾湯以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為功效,而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人參與歸脾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茯苓、龍眼肉等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達到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目的。
  2. 扶正祛邪:歸脾湯適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症狀。人參具有扶正固本、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從而更有效地改善心脾虛弱,達到治病的目的。

加減歸脾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養心: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養心安神之功效。歸脾湯以補心脾為主,而當歸能補血,有助於改善心脾氣血不足,促進心神安定。
  2. 調和藥性:歸脾湯中多用甘溫之品,容易燥熱,而當歸具有養血潤燥之效,能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使藥效更平和穏和。

因此,當歸在加減歸脾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補血養心,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發揮得更完善。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健脾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功,以助補益心脾,改善心神失調。

二、利水滲濕:茯苓亦具利水滲濕之效,能去除體內水濕,有助於改善心脾濕困,進而更有效地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加減歸脾湯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滲濕之效,使之更能有效地治療心脾兩虛所致的諸般症狀。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歸脾湯以補心脾為主,白朮的加入可增強補脾之效,更能提升氣血生化,改善心脾氣虛之症。
  2. 扶正祛邪:歸脾湯常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症,白朮能固護脾胃,防止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進一步加強補心脾的效果。同時,白朮還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幫助去除體內濕邪,提升整體療效。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心脾兩虛,寧心安神: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白芍能滋陰養血,緩解心脾虛弱,並能寧心安神,使患者心神安定,睡眠改善。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歸脾湯中含有黃芪、當歸等補氣養血之藥,白芍則能緩解藥性過於偏補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協調各藥效,提高治療效果。同時,白芍還能與當歸相配,共奏養血柔肝之效。

加減歸脾湯中添加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歸脾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龍眼肉等偏於溫補,而甘草可以中和其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增強補益效果: 甘草能益氣補中,與歸脾湯其他藥材如茯苓、酸棗仁等相配合,能更好地補益心脾,改善氣血不足、心神不安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歸脾湯本身偏於補益心脾,而半夏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效。對於脾胃氣虛、心神不安、伴隨嘔吐、心悸等症狀者,加入半夏可起到降逆止嘔,協調心脾的作用,使療效更佳。
  2. 燥濕化痰:半夏同時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若患者伴有痰濕阻滯,氣機不暢,則半夏可幫助化解痰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進一步促進心脾氣血的生化,改善臨牀症狀。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心脾兩虛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具體而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不足所致的胸悶、心悸;其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胸痛、心痛等症狀。同時,川芎亦可疏通經絡,改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補心益脾之效,更能改善因心脾兩虛引起的諸多不適,使加減歸脾湯的療效更加完善。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中,健脾開胃: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和中、健脾開胃之效。歸脾湯常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症,而白荳蔻的加入可以疏肝理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更好地吸收營養,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
  2. 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白荳蔻有芳香化濕之效,對於脾胃濕困、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歸脾湯中加入白荳蔻,不僅可以理氣和中,更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食慾,使患者更易於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柴胡,旨在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等症。而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可解除肝氣鬱結,疏通氣機,使氣血流通,從而更好地滋養心脾,改善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

此外,柴胡與歸脾湯中的其他藥物如茯苓、遠志等,共同作用,協同增強疏肝解鬱、養心安神之效,達到整體療效最佳。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鬱安神: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解鬱安神之效。歸脾湯本身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黃等症,而遠志能加強其解鬱安神之功,使心神安定,改善睡眠品質。
  2. 益氣養血:遠志亦具益氣養血之功效。歸脾湯中加入遠志,可協同補氣養血,改善氣血不足,使面色紅潤,精神煥發。

因此,遠志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加減歸脾湯的解鬱安神及益氣養血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心脾兩虛之症。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寧心: 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之效。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酸棗仁能直接作用於心神,起到安神寧心,改善睡眠的作用。
  2. 補益心脾: 酸棗仁兼具滋陰養血之效,可與歸脾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茯苓等共同作用,補益心脾,改善心氣不足,進一步增強療效。

加減歸脾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生津: 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症狀常表現為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口乾咽燥等。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心脾陰虛所致的口渴、心煩等症狀,與歸脾湯中其他滋陰藥物如生地黃、當歸等協同作用,增強滋陰養血的效果。
  2. 清心除煩: 歸脾湯除了滋陰養血外,還具備清心除煩的作用,而麥門冬也具有清心安神之效,能有效緩解心脾兩虛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與其他清心藥物如酸棗仁、茯苓等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歸脾湯」

中藥方劑「加減歸脾湯」為一複方藥物,主要成分包括人參、當歸、茯苓、白朮、白芍、甘草、半夏、川芎、白荳蔻、柴胡、遠志、酸棗仁、麥門冬等。本方具有補益氣血、益氣健脾、寧心安神之功效,主治勞累傷了脾,面色白而無光,精神疲倦怯弱,秋天發燒頭痛,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喜歡閉著眼睛,喉嚨沙啞,昏昏沉沉,喝粥吃飯都感覺困難,手經常抓著陰囊等症狀。

一、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味甘平,功能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瘡毒、潰瘍、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白荳蔻:**味辛、性溫,功能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主治中焦寒濕、胸脅脹滿、噁心嘔吐、吐瀉不止、寒疝腹痛、胃寒呃逆、脾胃虛寒、食少納呆、嘔吐、泄瀉等症候。

  3. **白芍:**味酸、性微寒,功用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主治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肝血不足、面色萎黃、筋惕肉顫、月經不調等症狀;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4. **白朮:**味甘、性微溫,功用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主治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5. **半夏:**味辛、性溫,功用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主治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6. **柴胡:**味苦、性微寒,功用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胸脅脹痛、肝鬱氣滯、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阻等症。

  7. **川芎:**味辛、性溫,功用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8. **當歸:**味甘、性溫,功用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主治血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阻、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9. **茯苓:**味甘、性平,功用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主治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10. **麥門冬:**味甘、性寒,功用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主治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11. **人參:**味甘、性微溫,功用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12. **酸棗仁:**味酸、性微溫,功用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虛勞虛煩等症狀,改善口渴、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增加口腔分泌。

  13. **遠志:**味辛、性溫,功用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主治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症狀。

二、總結:

中藥方劑「加減歸脾湯」具有補益氣血、益氣健脾、寧心安神之功效,主治勞累傷了脾,面色白而無光,精神疲倦怯弱,秋天發燒頭痛,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喜歡閉著眼睛,喉嚨沙啞,昏昏沉沉,喝粥吃飯都感覺困難,手經常抓著陰囊等症狀。本方組成複雜,各味藥物相互作用,共同發揮藥效,具有較好的臨牀療效,但應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黨參2錢,白朮2錢,炒棗仁2錢,半夏2錢,煅龍骨2錢,煅牡蠣2錢,龍眼肉2錢,當歸3錢,白芍3錢,遠志錢半,廣陳皮錢半,炙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白帶原發性高血壓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夜間盜汗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尿中混挾精液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歸脾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人參、黃耆、棗仁(炒)、歸身少許、白茯苓、木香少許、白芍(炒)、百合。 主治:胎元不足,面白心慌,或泄瀉盜汗。

加減歸脾湯, 出處:《性病》。 組成:人參2錢半,龍眼肉2錢半,黃耆2錢半,甘草5分,白朮2錢半,茯苓2錢半,木香5分,當歸1錢,吳萸1錢,薑艾1錢,遠志1錢。 主治:經少色淡者。

加減歸脾湯, 出處:《醫方簡義》卷五。 組成:炙綿黃耆3錢,白朮1錢5分,炙甘草5分,棗仁(炒)1錢,遠志肉(炒)8分,廣木香8分,歸身3錢,茯神3錢,黨參3錢,煅龍骨2錢,烏賊骨1錢。 主治:白淫、白淋、白帶。

加減歸脾湯, 出處:《瘍科全書》。 組成:黨參2錢,白朮2錢,炒棗仁2錢,半夏2錢,煅龍骨2錢,煅牡蠣2錢,龍眼肉2錢,當歸3錢,白芍3錢,遠志錢半,廣陳皮錢半,炙甘草1錢。 主治:婦人憂鬱內傷,初則或經水不調,久而或致閉不通,陰火上炎,皆生癧,此名傷肝癧。

加減歸脾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人參3錢,當歸3錢,茯苓3錢,白朮3錢,白芍3錢,甘草5分,半夏5分,川芎2錢,白豆蔻1粒,柴胡1錢,遠志1錢,棗仁1錢,麥冬5錢。 主治:勞倦傷脾,色白神怯,秋間發熱頭痛,吐瀉食少,兩目喜閉,喉啞昏昧,粥飲有礙,手常搵住陰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