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疼散
ZHI T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吳氏集驗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50%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疼散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疼痛,如胃寒疼痛、腹痛、頭痛等,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 行氣活血: 高良薑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也有不錯的療效。
因此,止疼散中加入高良薑,可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疼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牙疼」,為古代常見的局部外用止痛方。其功效推測以「散寒止痛」為主,針對寒邪或氣滯引起的牙痛。中醫理論中,高良薑性辛熱,善於溫散寒邪、行氣止痛,而荊芥湯漱口先行疏風清熱、緩解表邪或局部鬱熱,兩者配合,可能用於寒熱夾雜或風寒上攻所致的牙痛症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藥高良薑(火炙熟後去皮):
- 高良薑為薑科植物,性味辛熱,歸脾胃經,傳統用於「寒凝氣滯」之疼痛。火炙後增強溫通之力,去皮可減其燥性,專注於止痛。
- 辛散之力能行氣活血,熱性可溫通經絡,緩解寒性牙痛(如遇冷加劇之疼痛)。「擦牙」之法使藥效直接作用患處,快速抑制疼痛。
輔助荊芥湯漱口:
- 荊芥性微溫,具祛風解表、輕宣鬱熱之效。古代常用於口腔風熱或表邪未解引起的腫痛。先漱口可能意在清潔口腔、疏散風邪,為後續用藥鋪墊。
- 若牙痛兼有風熱或輕度炎症(如牙齦腫),荊芥的疏風特性可協調高良薑的辛熱,避免過於溫燥。
配伍邏輯推論:
此方為「單藥精簡配伍」,以高良薑為君藥直接止痛,荊芥湯為輔助媒介。其治療原理可能基於:
- 寒熱並調:高良薑溫散寒凝,荊芥輕疏風熱,緩解寒為主、兼微熱的牙痛。
- 外用速效:散劑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辛熱傷胃,符合古代牙科「急則治標」思路。
- 局部行氣活血:高良薑辛散促進患處氣血流通,改善寒凝血滯的腫痛。
此方反映古代對牙痛「外治標急」的經驗,尤其針對寒證或輕度風熱牙痛,體現辛溫藥局部應用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高良薑(火炙內外熟,去皮)。
上為末。
先以荊芥湯漱,後用藥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疼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高良薑(火炙內外熟,去皮)。 主治:牙疼。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