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子湯

茴香子湯

HUI XIANG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9%
心經 19%
脾經 19%
胃經 11%
膀胱經 11%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子湯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其辛香之氣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效緩解因寒氣凝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消脹,健脾開胃:茴香能促進腸胃蠕動,消除積食脹滿,同時也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對於因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茴香可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因此,茴香子湯中加入茴香,是為了發揮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的目的。

茴香子湯為一方濟寒痛、溫腎暖肝之經典方劑,其組成中納入烏頭,旨在利用烏頭強烈的溫通效果。烏頭,性大熱、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散寒止痛、袪風除濕之功,尤善治冷痛劇烈之疾。茴香子湯中,烏頭與茴香子相輔相成,茴香子溫腎陽、行氣止痛,烏頭則增強其溫通之力,共同對抗寒邪,緩解由寒引起的各種疼痛症狀,如腰膝冷痛、腸胃絞痛等。烏頭雖有毒性,但在方中用量適度,並與其他草藥配伍,可減輕其副作用,發揮其獨特療效,使整個方劑溫而不燥,通而不猛,適用於寒證患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子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結陰下血腹痛」乃指陰寒凝結、氣血瘀滯所致之下焦出血(如便血)伴隨腹痛。病機屬寒邪內阻,陽氣不通,血不歸經。治法當以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為主,佐以調和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茴香子(炒)

    • 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傳統用於「溫腎暖肝,散寒止痛」。
    • 炒製後辛散力緩,更專注於溫通下焦,化解陰寒凝滯,兼能理氣和血。其芳香之性可醒脾開鬱,間接助氣血運行。
  2. 草烏頭(蛤粉同炒)

    • 草烏頭大辛大熱,毒性峻烈,傳統用於「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 蛤粉同炒可減其毒性,存其溫通之力。此處取其破陰寒、通經絡之效,直達下焦以散結止痛。與茴香子協同,強化逐寒開結之功。

配伍邏輯:

  • 兩藥皆屬辛溫,主入肝腎,兼行脾胃,形成「溫通—散結」合力。
  • 茴香子偏行氣分,草烏頭偏走血分,氣血同治,針對寒凝血瘀之病機。
  • 「鹽少許」為引,取其咸味入腎,助藥力下達;「露至五更冷服」恐為降低草烏頭殘留毒性,或藉冷服反佐,防格拒熱藥。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主症外,或可旁治寒疝腹痛、婦人經閉冷痛等屬陰寒內結之證。然其峻烈之性,需嚴格辨證為純寒無熱者方可用之。

傳統服藥法


茴香子(炒)3兩,草烏頭(蛤粉同炒裂,去皮臍,銼)1兩。
上為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鹽少許,煎至8分,去滓,露至五更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組成:茴香子(炒)3兩,草烏頭(蛤粉同炒裂,去皮臍,銼)1兩。 主治:結陰下血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