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味湯中包含桂枝,是因其具有溫經散寒、通脈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可溫通心肺陽氣,散寒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此外,桂枝還有發表透疹、解肌發汗、利水消腫等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水腫等病症。因此,在桂枝加味湯中加入桂枝,能發揮其溫經散寒、通脈止痛的作用,治療相關疾病。
桂枝加味湯是在傳統經方桂枝湯基礎上進行加減而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更複雜的臨床症狀。原方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組成,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功效。當加入烏頭時,通常考慮到患者可能存在較嚴重的肢體冷痛或關節疼痛等情況。烏頭性熱、味辛,能祛風散寒、溫經止痛,在中醫裡常用於治療因寒邪阻滯所導致的各種疼痛症狀。因此,在桂枝加味湯中加入烏頭,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溫通經絡、祛風散寒的能力,特別適合用於寒濕偏重、疼痛明顯的患者。不過,由於烏頭含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總體而言,桂枝加味湯通過添加烏頭,使其適用範圍更廣,尤其針對那些因為寒邪引起的頑固性疼痛有著良好的療效。
桂枝加味湯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邪症狀。
- 配合桂枝,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桂枝性溫,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之效,而茴香則可增強桂枝的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有利於快速驅散寒邪,改善患者的體寒症狀。
因此,桂枝加味湯中加入茴香,可有效溫陽散寒、理氣止痛,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桂枝加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桂枝性溫,辛散溫通,甘草可緩和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平和,利於人體吸收。
二、增強療效:甘草與桂枝配伍,可增強桂枝解表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甘草本身也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的作用,能夠增強治療效果,促進機體恢復。
桂枝加味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解表之效。桂枝性溫,與生薑搭配,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力,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嘔吐、發熱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生薑可解桂枝的燥性,避免桂枝過於燥烈而傷陰。同時,生薑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生薑在桂枝加味湯中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調和藥性,對於治療寒邪引起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桂枝加味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桂枝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但易耗氣傷陰。大棗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解桂枝的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 增強療效: 大棗與桂枝同用,可增強桂枝的解表散寒作用,並能補益氣血,促進疾病的康復。同時,大棗還能和中緩急,有助於緩解桂枝所致的胃腸不適,提高藥物的整體療效。
桂枝加味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桂枝湯的燥性: 桂枝性溫,容易燥烈,白芍性涼,可緩解桂枝的燥性,避免傷陰耗血,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 補益氣血,和解營衛: 白芍具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與桂枝、生薑等藥材配合,能補益氣血,調節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溫經散寒、解表止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白芍的加入,既能緩解桂枝的燥性,又能補益氣血,使桂枝加味湯的藥效更加全面和諧,更利於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加味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外腎吊痛」,其病狀描述細緻,特點如下:
- 疼痛牽引:自左乳根起始,如蜘蛛絲般細微牽引,延伸至外腎(陰囊),呈現收縮性抽痛。
- 拘攣僵硬:外腎緊縮拘攣,屈伸不利,推測與寒凝筋脈或氣滯血瘀有關。
- 脈象特徵:沉弦緊澀,沉主裡證,弦緊為寒凝或氣滯之象,澀脈則提示氣血運行不暢。
綜合而言,此證屬「寒凝肝脈,氣血鬱滯」,因足厥陰肝經循行「過陰器,抵小腹」,寒邪沿經脈凝滯,導致筋脈拘急、吊痛牽引。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內服湯劑:桂枝湯加減
- 桂枝湯基礎(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 調和營衛,溫通經脈,緩解拘攣(芍藥甘草配伍能柔筋止痛)。
- 加味藥物:
- 澤瀉:利水滲濕,或針對寒濕下注陰器之腫脹。
- 炮川烏:大辛大熱,散寒止痛,尤善逐經絡寒濕,緩解陰器拘攣。
- 青鹽茴香:暖肝散寒,行氣止痛,針對厥陰肝經寒凝氣滯。
(二)外腎專治丸劑
丸劑以溫補肝腎、散寒行氣為主:
- 炮附子:補火助陽,增強溫煦之力。
- 酒炒葫蘆巴:溫腎陽,散寒濕,專治寒疝腹痛。
- 炒川楝肉:行氣疏肝,雖性偏寒,但炒製緩其涼性,佐制溫藥之燥。
- 炒茴香:強化暖肝散寒之效。
- 豶豬腰子(去筋膜,酒研):以形補形,引藥入腎,酒行藥勢。
(三)治療邏輯與配伍特點
- 內外兼治:湯劑內服通行經脈,丸劑直達下焦,標本兼顧。
- 寒凝與氣滯並重:以川烏、附子、茴香等散寒,川楝、青鹽茴香行氣,契合「沉弦緊澀」之病機。
- 肝腎同調:外腎屬腎所主,而痛引肝經,故用桂枝湯入肝和營,丸劑補腎溫陽,體現「乙癸同源」之治。
三、總結
此方融合「溫經散寒、行氣通絡、調補肝腎」三法,針對寒邪凝滯肝脈所致之陰器拘攣吊痛,層次分明:
- 治標:桂枝湯加川烏、茴香速解經脈拘急。
- 治本:丸劑溫補肝腎,防寒邪復聚。
其組方嚴謹,體現中醫「引經報使」與「臟腑經絡辨證」之精妙。
傳統服藥法
桂枝湯加澤瀉、川烏(炮)、青鹽茴香各等分。
水煎服。再用炮附子、葫蘆巴(酒炒)、川楝肉(炒)、茴香(炒),四味等分為末,酒煮豶豬腰子,去筋膜,研細,入酒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食前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感冒、發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味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 組成:桂枝湯加澤瀉、川烏(炮)、青鹽茴香各等分。 主治:外腎弔痛,自左乳根起,如蜘蛛絲許,弔縮外腎,拘攣不得屈伸,其脈沉弦緊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