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散

一香散

YI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紅爐點雪》卷一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4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8%
腎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9%
肺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香散中含有茴香,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消積,助消化:茴香的芳香氣味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消化酶活性,有助於消食積、化痰止咳,並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因此,在一些針對寒凝氣滯、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的中藥方劑中,常會加入茴香,以增強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消積的功效。

一香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消脹: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枳殼,旨在理氣消脹,緩解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疏肝解鬱:枳殼能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輔助作用。一香散中常配伍其他疏肝解鬱藥物,與枳殼共同作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香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一香散》主治「右脅痛」,即右側脅肋部位的疼痛。古代醫家認為脅痛多與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寒凝經絡或濕熱蘊結等因素相關,而本方以辛溫散寒、理氣止痛為主要方向,尤其針對因寒凝氣滯導致的右脅疼痛。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小茴香(炒)1兩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功效:溫腎散寒、理氣止痛,善於疏解肝經寒滯,疏通氣機。
    • 作用機理:通過辛溫之性散寒,解除脅肋因寒凝引起的氣機阻塞,緩解疼痛。
  2. 枳殼(麵炒)5錢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破氣消積、行痰除痞,尤其長於寬中下氣,調節氣機升降。
    • 作用機理:配合小茴香,一溫一散,既能疏肝理氣,又能通降胃腸鬱滯,間接緩解脅肋氣機不暢。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辛溫散寒為主:小茴香為君藥,溫通肝腎,散寒止痛,針對寒邪凝滯或肝氣因寒而鬱的疼痛。
  • 理氣降濁為輔:枳殼為臣藥,行氣寬中,協調肝胃氣機,防止氣滯進一步加重。其「麵炒」炮製可緩和寒性,更適合寒證。
  • 鹽酒引經:鹽引入腎經,酒辛溫活血,助藥力直達病所,增強行氣散寒之效。

四、綜合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溫散寒邪+行氣解鬱」的組合,尤其適合:

  1. 肝經寒凝氣滯:如因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導致肝氣不舒、右脅脹痛,遇寒加劇者。
  2. 氣機升降失調:若兼有胃氣上逆、胸悶腹脹,枳殼能降氣消痞,協調肝胃功能。

總結:一香散屬簡效方,藥少力專,從肝論治脅痛,以溫通為核心邏輯,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小茴香1兩(炒),枳殼5錢(面炒)。
上為末。
每服2錢,以鹽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香散, 出處:《紅爐點雪》卷一。 組成:小茴香1兩(炒),枳殼5錢(面炒)。 主治:右脅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