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豬肚煎丸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豬肚煎丸多用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導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噯氣泛酸等症狀,茴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行氣消脹,健脾開胃:茴香還具有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作用。豬肚煎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開胃之藥,如山藥、茯苓等,茴香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消脹的功效,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綜上所述,茴香在豬肚煎丸方劑中發揮著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以及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多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豬肚煎丸」方劑中,加入硫磺,源於古代醫家對硫磺的認識與運用。硫磺性溫燥,具有祛風濕、殺蟲、解毒等功效。古人認為其能通達經絡,驅除體內寒濕,故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麻木不仁等症。
此外,硫磺還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皮膚病、瘡瘍腫毒等。在「豬肚煎丸」方劑中,硫磺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然而,硫磺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應遵醫囑服用。
豬肚煎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消化: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助消化之功效。豬肚性平,味甘,與花椒搭配,可增強溫中散寒之效,有助於改善寒性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溫腎壯陽,補益脾胃: 花椒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之效。豬肚富含蛋白質及膠原蛋白,可補益脾胃,與花椒搭配,可增強溫腎補脾之效,適合於腎虛陽痿、脾胃虛弱等患者食用。
總之,花椒在豬肚煎丸方劑中發揮了溫中散寒、助消化、溫腎壯陽、補益脾胃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寒性腹痛、消化不良、腎虛陽痿、脾胃虛弱等症狀的有效藥物。
豬肚煎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積、化癥結: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功效。豬肚煎丸常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等症,枳殼的加入可幫助消食積滯,緩解胃腸脹滿不適。
- 理氣止痛:枳殼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解除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嘔吐等症狀。豬肚煎丸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理氣止痛,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之,枳殼在豬肚煎丸中起到消食積、化癥結和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飲食積滯、胃腸脹滿、胸腹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肚煎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病後或泄瀉致脾土燥熱,久服熱藥過度,水液代謝失調」之證,具體症狀包含:
- 脾土燥不能制水:因久瀉或過用溫燥藥物,導致脾陰受損,燥熱內生,運化水濕功能失常,而見腹脹、水腫或下利夾濕。
- 痢甚頻并或下白膿: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壅滯,化為膿血,故見痢疾反复發作、排白色黏液膿便。
- 腹脅時痛:脾失健運,肝氣乘脾,氣機不通則脅腹脹痛時作。
此方以「潤腸和臟、調理脾胃」為核心,針對虛實夾雜(脾虛燥熱兼濕滯)之證,透過溫中潤燥、疏理氣機以恢復臟腑平衡。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分析
舶上硫黃(1兩)
- 性熱,能補命門火衰,溫通腸道,兼潤燥。古代用於「冷秘」或虛寒久痢,其「潤腸」之效與一般瀉下藥不同,乃通過溫陽化氣以促進腸道蠕動。
舶上茴香(2兩)+川椒(2兩)
- 茴香善行脾胃氣滯,川椒溫中散寒,二藥協同硫黃,共奏暖脾溫腎之效。炒製去燥性(川椒以麵同炒去汗),減其辛烈,增其溫和之性。
枳殼(2兩)
- 炒後性緩,行氣寬中而不傷正,助硫黃疏泄腸道積滯,亦能調節肝脾氣機(針對腹脅痛)。
豬肚(1具)+灰酒
- 豬肚「以形補形」健脾養胃,灰酒(或黃酒)行藥勢,使硫黃之藥性溫和滲透,避免燥烈傷陰。全方經慢火久煮,使藥性融合,標本兼顧。
全方配伍邏輯
- 溫潤並行:硫黃與豬肚、灰酒相配,既溫陽又潤燥,解決「脾土燥熱」矛盾。
- 攻補兼施:硫黃、枳殼通降邪滯,茴香、川椒溫補中焦,豬肚補虛固本。
推論現代適應症
此方可能適用於慢性腸炎(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隨腸躁傾向)等,屬脾虛兼氣滯濕阻之證,然需依具體體質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舶上茴香2兩,舶上硫黃1兩(別研),川椒2兩(揀開口無梗者,用白麵4兩同炒,候面黃,取椒放地上出汗),枳殼2兩(去瓤,特炒椒面同炒令香熟,去面不用)。
潤腸,和臟氣,進飲食。
上為細末,用豬肚1個,洗淨去脂,入硫黃末在內,用線密縫,以灰酒4兩,慢火煮爛,別研令極細,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米飲或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豬肚煎丸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豬肚煎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舶上茴香2兩,舶上硫黃1兩(别研),川椒2兩(揀開口無梗者,用白面4兩同炒,候面黃,取椒放地上出汗),枳殼2兩(去瓤,特炒椒面同炒令香熟,去面不用)。 主治:潤腸,和臟氣,進飲食。主治:因病後或泄瀉,久服熱藥過度,脾土燥而不能制水;或痢甚則頻并,或下白膿,腹脅時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