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木香丸

小青木香丸

XIAO QING MU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0%
大腸經 6%
三焦經 6%
膀胱經 6%
膽經 3%
心經 3%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青木香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整體氣血運行。
  2. 調和脾胃: 木香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其能溫中散寒,健脾益氣,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進而改善整體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態。

因此,小青木香丸中加入木香,可以起到行氣止痛、調和脾胃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小青木香丸中加入胡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胡椒,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力,配合青木香等藥材,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 助藥力:胡椒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方中加入胡椒,可助其他藥材發揮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青木香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緩解青木香等藥材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氣,避免寒涼藥性對脾胃造成損傷,有助於藥效的發揮和吸收。

二、調和藥性: 生薑味辛,能調和藥性,使藥材更易於融合,協同作用,提高藥效。同時,薑還能起到解表散寒、止嘔、促進消化等作用,有助於改善藥物服用後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

小青木香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青木香、延胡索等配合,可有效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溫腎助陽:烏藥還具有一定的溫腎助陽作用,能溫補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烏藥能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小青木香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溫暖脾胃,散寒止痛,能有效緩解因寒氣入侵而引起的胃脘冷痛、腹痛、腹脹等症狀。此外,茴香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解除氣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小青木香丸中加入茴香,不僅可以溫中散寒,還可以理氣止痛,對於寒邪客胃、氣滯血瘀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青木香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蟲痛,氣刺腹肚,疳積盤腸一切等候」,概括其核心病機為:

  1. 蟲積腹痛:多因腸道寄生蟲擾動,氣機逆亂,發作時臍周劇痛、時作時止。
  2. 氣滯寒凝:寒邪或食積阻滯中焦,氣機不暢,導致腹脹刺痛、腸鳴攻竄。
  3. 疳積盤腸:小兒疳積日久,脾胃虛弱,兼夾蟲積或氣滯,可見消瘦、腹大青筋、繞臍絞痛。

此方針對「寒、氣、蟲」三者互結之證,以溫通行氣為主,兼顧殺蟲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青木香(鹽炒)

    • 性味辛、苦、微寒(鹽炒後寒性減弱),善行氣止痛,傳統用於蟲積腹痛,《本草綱目》載其「殺小蟲,利大腸」。鹽炒後更引藥入腎,助溫下行氣。
  2. 胡椒

    • 辛熱,溫中散寒、下氣消痰,《日華子本草》謂其「調五臟,止霍亂,治冷痢」。針對中焦虛寒,蟲得溫則伏,故能緩解蟲擾之痛。
  3. 白薑(乾薑)

    • 辛熱,溫中逐寒,回陽通脈。與胡椒協同增強溫散之力,化解腹中寒凝氣滯。
  4. 烏藥

    • 辛溫,行氣散寒、溫腎止痛,《本草備要》稱其「能理七情鬱結,治氣厥腹痛」。助青木香疏解腸道氣機痙攣。
  5. 茴香(炒)

    • 辛溫,歸肝腎脾胃經,暖肝溫腎、理氣和胃。炒後增強溫性,尤擅緩解少腹寒氣衝逆。
  6. 輔料(烏梅、大蒜)

    • 烏梅酸澀,安蛔止痛,與辛溫藥配伍「辛酸伏蟲」;大蒜辛溫,殺蟲解毒,《本草拾遺》載其「去蠱毒,療疳蟲」。二藥共搗為丸,增殺蟲之效。

(二)組方邏輯

  1. 溫散寒凝:胡椒、白薑為君,直祛中下焦寒邪,蟲得溫則靜;
  2. 行氣解滯:青木香、烏藥為臣,疏通氣機,緩解腸痙攣;
  3. 殺蟲導滯:烏梅、大蒜為佐,酸收配合辛散,制蟲而止痛;
  4. 引藥下行:茴香鹽炒協同烏藥,引藥力入少腹,陳皮湯送服助行氣。

全方以「辛溫行氣」為主,「酸澀伏蟲」為輔,共奏溫中殺蟲、行氣止痛之效,契合蟲積氣滯屬寒之證。


三、臨床應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

  • 蟲積腹痛偏寒者:痛時喜溫按,嘔吐清水,手足不溫。
  • 氣滯寒疝:少腹脹痛牽引睾丸,得熱則減。
  • 疳積挾蟲:小兒面黃肌瘦,腹大露筋,時發絞痛。

其治療原理在於「溫以伏蟲,行以通滯」,通過調節腸道寒濕環境與氣機運動,達到止痛目的。此類配伍思路亦見於《景岳全書》「溫臟丸」,體現中醫「寒者熱之」「通則不痛」的法則。

傳統服藥法


青木香(鹽炒)、胡椒、白薑、烏藥、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末,用湯浸烏梅肉,煨大蒜共搗爛和為丸。
每服20-30丸,空心陳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青木香丸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小青木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九。 組成:青木香(鹽炒)、胡椒、白薑、烏藥、茴香(炒)各等分。 主治:蟲痛,氣刺腹肚,疳積盤腸一切等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