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腎奇方
XIAO SHEN Q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林繩墨大全》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腎奇方中加入沉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腎助陽:沉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陽氣,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對於腎虛導致的陽痿早洩,也有輔助作用。
- 行氣止痛:沉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腎虛引起的腰痛、小腹冷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沉香還有理氣化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導致的痰濕困阻。
因此,小腎奇方中加入沉香,能夠溫腎助陽、行氣止痛,對於腎虛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小腎奇方」中使用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小腎奇方多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可以通過理氣止痛,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 溫腎助陽: 木香辛溫,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導致的陽氣不足。小腎奇方中常與其他溫腎補陽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藥效,達到溫腎助陽、改善腎虛症狀的效果。
「小腎奇方」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腎助陽: 丁香性溫,味辛,入腎經,能溫補腎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溫脾止瀉: 丁香亦能溫中散寒,健脾止瀉,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故此,丁香在「小腎奇方」中既可溫補腎陽,又可溫脾止瀉,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腎虛、脾虛等症的功效。
「小腎奇方」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腎虛腰痛、小腹脹痛等症,川楝子能起到舒緩疼痛、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
- 殺蟲止癢,消積化滯: 川楝子亦具有一定的殺蟲止癢、消積化滯作用。對於因蟲積、食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川楝子能起到驅蟲消積、緩解症狀的作用。
因此,川楝子在「小腎奇方」中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痛,以及殺蟲止癢、消積化滯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腎虛、腰痛、腹痛、腹脹等症。
「小腎奇方」中包含補骨脂,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壯陽: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精益髓的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補骨脂能有效改善。
2. 溫脾止瀉: 補骨脂亦能溫脾暖胃,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小腎奇方」中加入補骨脂,可以更好地發揮補腎壯陽、溫脾止瀉的功效,達到整體調理的目的。
「小腎奇方」中使用龍骨,主要是基於其補腎固精的功效。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性平味甘鹹,入腎經。其藥性質地重濁,入腎能補腎精,固腎氣,有助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狀。此外,龍骨還具有安神鎮驚的作用,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問題。因此,「小腎奇方」中使用龍骨,可謂是藥材配伍的精妙之處,符合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
小腎奇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暖腎助陽: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冷痛、陽痿早洩等症狀,茴香能溫補腎陽,改善腎功能,起到溫腎助陽的作用。
2. 行氣止痛:茴香亦具行氣止痛之效,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腎虛所致的腰痛、小腹冷痛,茴香能溫通氣血,緩解疼痛。
因此,小腎奇方中加入茴香,既能溫腎助陽,又能行氣止痛,有助於改善腎虛症狀。
「小腎奇方」中加入肉桂,主要是利用其溫腎陽的功效。肉桂味辛甘,性熱,歸腎、心、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溫通經絡的作用。
腎陽不足,則容易出現腰膝冷痛、陽痿早洩、小便頻數等症狀。肉桂溫腎陽,可改善腎陽虛導致的各種病症,提升腎臟功能。因此,肉桂作為「小腎奇方」中的一味藥物,起到溫補腎陽、改善腎臟功能的作用。
「小腎奇方」中包含葫蘆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溫腎壯陽:葫蘆巴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壯陽固精之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益氣補腎:葫蘆巴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補益氣血、強健脾胃,進而間接促進腎氣生化,達到益氣補腎之效。
因此,葫蘆巴在「小腎奇方」中扮演著溫補腎陽、益氣補腎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改善腎虛相關症狀。
「小腎奇方」方劑中包含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健脾,助運水濕: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腎虛常伴隨脾虛濕困,導致水液代謝失衡。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使水濕代謝正常,達到健脾利水之效。
- 行氣止痛,緩解腎虛疼痛: 腎虛疼痛常伴隨氣滯血瘀。陳皮理氣行氣,能疏通氣血流通,緩解腎臟周圍的氣滯疼痛,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疼痛等症狀。
小腎奇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其利水滲濕之效,能有助於改善腎臟功能,利水消腫,減少水腫現象。同時,茯苓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助力腎氣恢復。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因腎虛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在小腎奇方中加入茯苓,能起到多重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臟功能,增強脾胃運化,並穩定心神,整體提升患者的健康狀況。
「小腎奇方」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人參的補氣固腎功效。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腎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納氣,與人參補氣固腎之效相輔相成。
此外,人參亦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腎虛所導致的虛弱乏力、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小腎奇方」中加入荔枝核,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功效。荔枝核性味苦、甘,微寒,入腎、膀胱經。其利水消腫作用可改善腎臟積水,緩解水腫,同時也能促進腎氣運行,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耳鳴等症狀。此外,荔枝核還具行氣止痛功效,可緩解因腎虛或寒濕所致的腰痛、腹痛等症狀。因此,將荔枝核加入「小腎奇方」中,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達到補腎壯陽、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腎奇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大腎冷如冰,堅如石,大如鬭」,屬中醫「疝氣」「陰冷」「寒疝」範疇。古代文獻中,「腎」常指外腎(睾丸)或下焦寒濕凝聚之證,此處描述睾丸冰冷、堅硬腫大如斗,可能為寒凝肝經、陽氣衰微所致頑固性疝痛或陰囊腫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下焦、散寒止痛
- 主藥群:沈香、木香、公丁香、母丁香、大小茴香、官桂、葫蘆巴、破故紙
- 沈香、木香:行氣止痛,溫通經絡,散下焦寒滯。
- 丁香類:性溫,專入腎胃,散寒降逆,古稱「暖丹田」。
- 大小茴香、官桂:辛溫走竄,溫肝腎、散寒疝,為治「寒疝腹痛」要藥。
- 葫蘆巴、破故紙:補命門火,治「冷氣疝瘕」,針對腎陽不足之陰冷堅硬。
2. 固澀收引、軟堅散結
- 龍骨:煅後澀斂,防腎氣外泄,兼鎮靜安神(寒疝多伴虛煩)。
- 黑鉛製硫黃:
- 黑鉛(鉛丹)重鎮下行,硫黃大熱助陽,九次童便製後減毒性,取其「溫腎陽、破沉寒」之力,針對「冷如冰,堅如石」之頑症。
- 醋糊為丸,酸收軟堅,助藥性直入肝經(醋引經)。
3. 理氣健脾、扶正祛邪
- 陳皮、白茯苓:健脾滲濕,防溫燥藥傷胃,並化下焦濕濁。
- 人參:益氣助陽,補虛以增強溫藥效力。
- 荔枝核、川楝子:
- 荔枝核專治疝氣,散滯氣;川楝子雖性寒,但去皮取肉並配伍大量溫藥,反佐其苦降之性,疏通肝經氣機。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核心,結合「行氣通絡」「固澀軟堅」之法:
- 攻逐寒濕:大量辛溫藥直破下焦寒凝,硫黃黑鉛峻補元陽,化解陰寒堅結。
- 調暢氣機:疝氣多因寒滯肝脈,香類藥疏通經絡,助氣血運行。
- 標本兼治:人參、茯苓補益脾腎,龍骨固澀,防陽氣耗散,形成「攻補兼施」格局。
適用推論:可能針對陰囊寒疝、睾丸腫硬、慢性鞘膜積液等屬「寒凝肝腎」之重症,屬古代「溫疝」治法之峻劑。
傳統服藥法
沈香1錢,木香1錢,公丁香2錢5分,母丁香2錢5分,川楝子5錢(去皮,取肉),破故紙(炒香)5錢,龍骨3錢(煅),大茴香3錢,小茴香3錢,官桂3錢,葫蘆巴2錢,陳皮3錢,白茯苓3錢,人參2錢,荔枝核3錢。
共為細末,將黑鉛3兩熔化,投硫黃3兩,俟化,入童便少許,如此九次,為末,前藥用多少,入制硫黃多少,要相等,以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或9丸,淡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腎散寒,補腎固精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上火、便秘等症狀。
相同名稱方劑
小腎奇方,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五。 組成:沉香1錢,木香1錢,公丁香2錢5分,母丁香2錢5分,川楝子5錢(去皮,取肉),破故紙(炒香)5錢,龍骨3錢(煅),大茴香3錢,小茴香3錢,官桂3錢,葫蘆巴2錢,陳皮3錢,白茯苓3錢,人參2錢,荔枝核3錢。 主治:大腎冷如冰,堅如石,大如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