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餘糧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腎陰,滋養肝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的功效。地黃餘糧湯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肝血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多夢、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熟地黃的溫補作用,可以溫腎助陽,促進腎氣生化,進一步補充腎陰,達到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緩解藥性,調和脾胃: 熟地黃經過炮製,性味較生地黃溫和,對脾胃的刺激較小,可以減輕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功能。地黃餘糧湯中,除了熟地黃之外,還包含一些性質偏寒的藥材,如麥冬、天花粉等。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藥性,調和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影響脾胃運化的作用。
地黃餘糧湯中包含禹餘糧,是因其具有滋陰潤燥、補腎固精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滋陰益腎、潤燥止渴的目的。
禹餘糧性甘平,入腎經,可滋陰潤燥,補腎固精,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材相合,增強滋陰潤燥之效;同時,其可與山藥、茯苓等健脾利濕藥材協同作用,達到補腎固精之效。因此,禹餘糧在方劑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奏效,達到最佳療效。
地黃餘糧湯中包含五味子,主要是基於其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地黃餘糧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其中加入了麥冬、五味子等藥物,可防止滋陰過度而傷陽氣。五味子味酸,入肺、腎經,可斂肺氣、固腎精,並收斂津液,防止陰液過度外泄,達到滋陰而不傷陽的效果。同時,五味子還能益氣生津,與地黃、麥冬等藥物共同滋養肺腎,改善因陰虛所致的氣虛津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餘糧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久痢陰傷氣陷,肛墜尻痠」。久痢不止,易耗傷下焦肝腎真陰,陰液虧損則氣無所依附,導致中氣下陷,出現肛門墜脹、尾骶痠軟(尻痠)等虛陷之象。此證本質屬**「肝腎陰虛兼氣陷不固」**,治療需兼顧填補真陰與固澀下焦。
組成藥物之邏輯與治療原理
熟地黃(君藥)
- 性味甘溫,入肝腎經,為滋陰養血之要藥。
- 針對久痢傷陰之病機,直補肝腎精血,使陰液得充則氣有所載,緩解陰虛內熱與氣隨陰脫之勢。
禹餘糧(臣藥)
- 質重澀固,屬礦物類藥材,功能澀腸止瀉、固脫收斂。
- 協同熟地黃,一補一斂:既防熟地滋膩滑腸,又直接固攝下焦,改善肛墜與久痢滑脫。
五味子(佐使藥)
- 酸溫收澀,歸肺腎經,能益氣生津、滋腎澀精。
- 輔助熟地補陰,助禹餘糧固澀,並通過「酸收」特性斂耗散之氣,緩解氣陷。
全方配伍思維
- 標本同治:以熟地補肝腎之陰治本,禹餘糧、五味子固澀止瀉治標。
- 動靜結合:熟地滋陰屬「靜」,五味子斂氣屬「動」,禹餘糧重鎮介於二者之間,共調氣陰。
- 針對病位:三者皆走下焦,集中作用於肝腎與大腸,契合「陰傷氣陷」之病機層次。
此方體現「補而不滯、澀不留邪」之旨,適用於虛中夾滑脫的久痢證候,乃從「肝腎—大腸」軸調理氣陰兩傷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禹餘糧、五味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久痢、陰傷氣陷、肛墜尻痠等症,但陰虛火旺、便秘者慎用。
相關疾病
尾椎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餘糧湯, 出處:《濕病條辨》卷三。 組成:熟地黃、禹餘糧、五味子。 主治:久痢,陰傷氣陷,肛墜尻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