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解毒丸

聖靈解毒丸

SHENG LING JIE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飼鶴亭集方》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胃經 16%
肺經 13%
肝經 12%
脾經 11%
膀胱經 9%
大腸經 6%
小腸經 4%
膽經 4%
腎經 2%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靈解毒丸中包含珍珠,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能清心火、解熱毒,對於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安神定驚: 珍珠入心經,能鎮心安神,對於熱病神志不清、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安神定驚之效。

因此,聖靈解毒丸中加入珍珠,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安神定驚,達到治療熱毒入心所致的各種病症之目的。

聖靈解毒丸中包含琥珀,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之功效。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琥珀能有效清除毒素,消腫止痛。
  2. 安神定驚,活血化瘀:琥珀兼具安神定驚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熱毒入心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琥珀還具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聖靈解毒丸中加入琥珀,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安神定驚的綜合作用,提升其治療效果。

聖靈解毒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等作用。

方劑中,黃連可針對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同時,黃連亦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消炎止痛,進一步增強解毒效果。因此,黃連在聖靈解毒丸中起著重要的清熱解毒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聖靈解毒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和抗菌效果。雄黃是天然礦石,含有硫化砷,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多種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有抑制作用。

在中醫理論中,雄黃也被認為具有較強的燥濕功能,可以幫助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病症。此外,雄黃在傳統應用中經常用於治療中毒、癤瘡及皮膚病等。因此,將雄黃納入聖靈解毒丸的組成,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並提高整體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雄黃含有有害成分,使用時亦須謹慎,以防引發中毒等副作用,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這種方劑的使用需建立在對其特性及適應症的充分了解之上。

聖靈解毒丸中包含金銀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外感風熱、暑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瘡瘍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金銀花亦能抗菌消炎,對多種細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在聖靈解毒丸中加入金銀花,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聖靈解毒丸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其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解決因濕熱蘊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
  2. 通經活絡:木通亦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濕熱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木通在聖靈解毒丸中發揮著清熱利濕、通經活絡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聖靈解毒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可清熱瀉火,利濕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聖靈解毒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分有熱所致的疔瘡腫毒、咽喉腫痛等病症,龍膽草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抑制病邪,促進瘡瘍消散,緩解疼痛。

聖靈解毒丸中加入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方劑中加入滑石,可有效降低體內熱毒,並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達到解毒清熱的作用。
  2. 利尿排石: 滑石亦能利尿排石,對於因熱毒積聚而引發的尿路結石,具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滑石在聖靈解毒丸中發揮了清熱利濕、利尿排石的作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解毒功效。

聖靈解毒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清熱化痰、潤燥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宣肺解毒:杏仁還具有宣肺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因外邪侵襲引起的肺熱、咳嗽、氣喘等症狀。聖靈解毒丸常用於治療多種肺部疾病,杏仁的加入可增強其解毒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

聖靈解毒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聖靈解毒丸多以苦寒藥物為主,加入甘草可減輕藥物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毒,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同「君臣佐使」中的「使」藥,輔助主藥發揮最佳效果。甘草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更好地達到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聖靈解毒丸中包含白僵蠶,乃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1. 疏風解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並能抑制痙攣,對於風熱痰火壅盛所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 白僵蠶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故聖靈解毒丸中加入白僵蠶,旨在提升方劑疏風解痙、活血化瘀之效,以達到解毒消腫、止痛止痙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聖靈解毒丸主治「廣瘡、楊梅結毒」(即梅毒)、「橫痃」(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下疳」(生殖器潰瘍)、「沿途坑毒」(潰瘍性皮膚病變)等,皆屬濕熱毒邪深伏血分、腐蝕肌膚所致。其症狀特點為:

  1. 毒性深重:病邪久滯,內陷營血,導致遍身斑點、膿瘡、癩癬,甚至頭面破潰,顯示毒邪已傷及氣血。
  2. 濕熱夾瘀:如結毒腫硬(橫痃)、潰瘍糜爛(下疳),反映濕熱壅滯、經絡阻塞。
  3. 泛發性皮膚病變:從局部潰瘍到全身性膿窠、斑點,提示毒邪瀰漫三焦。

此方針對「濕熱毒瘀」交結之重症,以清熱解毒為主,兼活血透毒、利濕通絡,使邪毒從內外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物分組與作用

  1. 清熱解毒、涼血消癰

    • 犀黃(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針對血分熱毒。
    • 銀花、膽草、川連:清熱燥濕,瀉三焦火毒,尤擅治梅瘡、下疳。
    • 雄黃:燥濕殺蟲解毒,專攻惡瘡疥癬。
  2. 活血散結、透毒外出

    • 甲片(穿山甲)、僵蠶:通絡散結,引藥透達病所,破橫痃堅腫。
    • 琥珀:活血散瘀,利水通淋,助消腫止痛。
  3. 利濕通淋、導邪下行

    • 滑石、木通:清利濕熱,從小便分消毒邪。
    • 土茯苓煎膠:為治梅毒要藥,清熱利濕、解毒除霉,導邪外泄。
  4. 扶正護陰、斂瘡生肌

    • 珍珠、滴乳石:收斂生肌,修復潰瘍。
    • 杏仁:潤肺滑腸,防苦寒傷陰。
    • 甘草:和中調藥,緩解峻烈之性。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毒途徑多元

    • 上焦(犀黃、銀花)→中焦(川連、膽草)→下焦(滑石、木通),三焦分消。
    • 外透(甲片、僵蠶)→內清(犀黃、雄黃)→下利(土茯苓、滑石),層層驅邪。
  2. 攻邪兼顧修復

    • 清熱解毒藥多配伍珍珠、滴乳石,避免過伐正氣,促進瘡面癒合。
  3. 劑型設計深意

    • 土茯苓煎膠為丸:取其長效緩釋,持續清解深伏之毒;麵粉為丸護胃,減輕峻藥傷中。

三、現代應用推理(延伸思考)

此方組合體現「清、透、利、斂」四法並用,對濕熱毒瘀蘊結之頑固性皮膚病(如梅毒、深部膿瘍、慢性濕疹)可能具以下機理:

  • 抗菌消炎:犀黃、雄黃、銀花對螺旋體、細菌有抑制作用。
  • 調節免疫:土茯苓、甘草可抑制過度免疫反應,減輕組織損傷。
  • 改善微循環:甲片、琥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利於毒素代謝。

(注:此為傳統方義解析,具體應用需遵專業指導。)

傳統服藥法


犀黃1錢,珍珠5錢,滴乳石5錢,琥珀1兩,川連1兩,雄黃4兩,銀花6兩,木通6兩,膽草6兩,滑石6兩,杏仁6兩,甘草3兩,僵蠶3兩,甲片3兩。
上為末,土茯苓二十斤煎膠,麵粉六兩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適用於廣瘡、楊梅結毒,橫痃,下疳,沿途坑毒,一切無名腫毒,日久內陷,以致遍身斑點,或如膿窠、癩、癬,頭面破潰,不堪形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聖靈解毒丸,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犀角1兩,生大黃3兩,黃連1兩,黃芩2兩,黃柏2兩,銀花4兩,生甘草3兩,連翹3兩,天花粉3兩,生地4兩,鮮土茯苓5斤,歸尾2兩,赤芍3兩,飛雄黃1兩,全蠍2兩。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血中蘊毒,廣瘡橫痃。

聖靈解毒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犀黃1錢,珍珠5錢,滴乳石5錢,琥珀1兩,川連1兩,雄黃4兩,銀花6兩,木通6兩,膽草6兩,滑石6兩,杏仁6兩,甘草3兩,僵蠶3兩,甲片3兩。 主治:廣瘡、楊梅結毒,橫痃,下疳,沿途坑毒,一切無名腫毒,日久內陷,以致遍身斑點,或如膿窠、癩、癬,頭面破潰,不堪形狀。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