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梅飲

清梅飲

QING ME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大腸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腎經 8%
胃經 8%
脾經 8%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梅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當歸為補血藥,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清梅飲以酸收斂為主,加入當歸,可平衡酸性,並補血養血,緩解梅子酸澀對脾胃的刺激,防止脾胃虛寒。
  2. 調和藥性:清梅飲以梅子為主,性酸寒,對於一些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來說,單獨服用梅子可能會加重症狀。加入當歸,性溫,可緩解梅子寒涼之性,調和藥性,使其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清梅飲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其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熱毒瘡瘍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在清梅飲中,金銀花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配合梅子酸收斂止瀉,共同達到治療暑熱、腹瀉、口渴等症狀的效果。

清梅飲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益氣生津:五加皮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生津之效。清梅飲多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等症,五加皮可補益腎氣,促進津液生成,緩解暑熱引起的津液不足。
  2. 扶正祛邪,增強免疫:五加皮具有扶正祛邪之功效,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清梅飲中加入五加皮,可增強其解暑利溼、清熱解毒的功效,提高機體對暑邪的抵抗力。

清梅飲中加入皁刺,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抑制因外感風熱、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配合梅子酸甘化解暑熱,增強清熱解毒功效。
  2. 化痰止咳: 皁刺能宣肺化痰,有利於痰液的排出。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配合梅子的止咳平喘作用,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梅飲」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楊梅瘡」,即傳統中醫對梅毒(性傳染病)的稱謂。明代《瘍醫大全》等典籍記載,楊梅瘡表現為皮膚潰爛、膿瘡、關節疼痛,甚則侵蝕筋骨,與梅毒螺旋體感染症狀相似。此方標榜「立效」,顯示其針對急性或重症期以清熱解毒、祛濕除癬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功效

    • 當歸(2兩):活血養血,促進患處血行,助排膿生肌。
    • 金銀花(銀花,2兩):清熱解毒主力,抗癰瘍疔瘡,抑制病原體。
    • 五加皮(2兩):祛風濕、強筋骨,緩解關節腫痛(楊梅瘡常見併發症)。
    • 白鮮皮(鮮皮,2兩):清熱燥濕,專治皮膚熱毒瘡瘍、濕疹瘙癢。
    • 皂角刺(皂刺,2兩):穿透排膿,直達病所,消散深部膿腫。
    • 土茯苓(每劑加4兩):為關鍵藥物,明代後廣泛用於梅毒,清熱利濕、解毒殺蟲,現代研究證實其對梅毒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2. 組方邏輯

    • 清解為主,佐以透發:銀花、土茯苓清熱解毒,配皂刺透膿外達,契合中醫「托毒外出」之法。
    • 標本兼顧:當歸養血防苦寒傷正,五加皮兼顧筋骨病變,白鮮皮針對皮膚症狀,形成「清熱解毒—透膿排毒—養血祛濕」協同體系。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清熱解毒」與「利濕透膿」,針對楊梅瘡濕熱壅盛、毒瘀互結的病機。土茯苓用量獨重,符合明清醫家治梅毒經驗;皂刺、白鮮皮局部作用強,直接改善皮膚潰爛。全方側重「祛邪」,透過抗菌、抗炎、促進組織修復,達到緩解症狀之效。

結語
「清梅飲」體現中醫對梅毒「濕熱毒邪」的辨證思維,以土茯苓為核心,結合活血透膿藥,符合古代外科「既病防變」的治療策略,適合於楊梅瘡急性發作期。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銀花2兩,五加皮2兩,鮮皮2兩,皂刺2兩。
上作8劑。每劑加土茯苓4兩,水煎服。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梅飲性味辛涼,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清梅飲, 出處:《仙拈集》卷四引《懷德堂秘錄》。 組成:當歸2兩,銀花2兩,五加皮2兩,鮮皮2兩,皂刺2兩。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