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蔞散

懸蔞散

XUAN LO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0%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懸蔞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懸蔞散主治濕熱內蘊,下焦濕熱,症見小便不利、腹脹、口苦、舌苔黃膩等。大黃苦寒,善瀉熱通便,可清熱解毒,通利大腸,使濕熱下泄,達到治療目的。
  2. 促進藥物吸收: 懸蔞散中含有滑石、萆薢等藥物,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大黃的加入能促進這些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懸蔞散中加入金銀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可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懸蔞散主治暑濕交蒸,表熱裏鬱,症見發熱、口渴、胸悶、納呆、小便短赤等。金銀花可清熱解毒,涼散風熱,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懸蔞、厚朴、梔子等一同發揮清熱解毒、利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懸蔞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懸蔞散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肝鬱氣滯,緩解胸脅脹痛及乳房脹痛。
  2. 補血調經:當歸還具有補血調經的作用,能改善氣血不足、月經不調等症狀。懸蔞散中加入當歸,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全面地調理女性氣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懸蔞散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懸蔞散主治外感熱毒,咽喉腫痛,以及瘡瘍腫毒等症,皁刺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方的清熱解毒作用,並促進瘡瘍的消散。
  2. 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懸蔞散中多為清熱解毒藥,而皁刺具有引藥下行之功,可以將藥力引導至咽喉、肺部等病所,提高藥效,促進病症的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懸蔞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懸蔞散為古代治療外科瘡瘍之方,主攻「發背」(背部癰疽)及「惡瘡」(潰爛流膿、疼痛劇烈的重症瘡瘍)。此類病症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結所致,方中重用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之藥,以攻逐邪毒,疏通氣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懸簍(瓜蔞)

    • 性味甘寒,具清熱化痰、散結消腫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潤燥散結,治癰腫瘡毒」,尤善化解熱毒鬱結,適用於癰疽初起或成膿階段。
  2. 大黃

    • 苦寒瀉下,能瀉火解毒、活血祛瘀。此處非用於通便,而是取其「釜底抽薪」之力,直折熱毒,兼破血分瘀滯,使瘡毒得泄。
  3. 金銀花

    • 清熱解毒要藥,專治癰腫疔瘡。《外科正宗》稱其為「瘡家聖藥」,能消散瘡癰熱毒,抑制火邪蔓延。
  4. 當歸

    • 活血補血,既可助大黃、皂角刺化瘀排膿,又能養血生肌,防攻伐太過而耗傷正氣。
  5. 皂角刺

    • 辛溫銳利,能穿透膿瘍、促潰排膿。《醫學入門》指出其「透膿速潰」,尤適用於瘡瘍膿成未潰之症。

加減邏輯

  • 黍粘子(牛蒡子):若瘡頂有頭(膿點初現),加牛蒡子以散風熱、透邪外出,助膿毒速潰。

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輔以「活血透膿」:

  • 攻毒:大黃、金銀花瀉火解毒,直折熱勢。
  • 散結:瓜蔞化痰散結,鬆解瘡毒瘀滯。
  • 透膿:皂角刺穿透膿腔,當歸活血助其外排。
  • 酒煎:酒性辛散,助藥力直達病所,增強活血通絡之效。

適用階段
此方適合癰疽「熱毒壅盛期」,膿未成時可消腫散結,膿成後可促其外潰,但需配合辨證。整體體現「邪去正安」之外科治則,以峻藥迅速瓦解熱毒瘀血。

傳統服藥法


懸簍1個,大黃1兩,金銀花1兩,當歸半兩,皂角刺1兩。
如有頭者,加黍粘子。
上銼碎。
用酒1碗,煎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懸蔞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懸簍1個,大黃1兩,金銀花1兩,當歸半兩,皂角刺1兩。 主治:發背,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