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刺大黃湯

皂刺大黃湯

ZAO CI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肝經 18%
肺經 9%
胃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刺大黃湯中包含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炎症,如咽喉腫痛、乳腺炎、癰疽等。

2. 配合大黃瀉熱通便:皁刺與大黃同用,一清熱解毒,一瀉熱通便,可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效,並促進腸胃蠕動,排泄毒素,達到治療熱毒積滯、腸胃不暢的效果。

因此,皁刺在皁刺大黃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大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皁刺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對於皁刺大黃湯所治的熱結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大黃能有效清熱解毒,通暢大便,緩解患者的痛苦。
  2. 消腫止痛: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對於皁刺所致的局部腫痛,大黃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幫助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大黃作為皁刺大黃湯的主要藥物之一,能夠有效解決熱結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並輔助消腫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刺大黃湯》的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療小兒便血、臟毒初起、肛門腫痛等症,其病機關鍵在於「積熱太盛」,熱毒壅滯下焦,導致肛門氣血鬱結腫脹,甚則逼迫血絡而便血;或因熱結腸道,腑氣不通,排便時用力過度而肛脫不還。方中「臟毒」一詞,中醫古代多指濕熱毒邪蘊結大腸的病症,可見肛周紅腫熱痛、排便灼痛等症,與現代所述肛周膿腫、痔瘡急性發作等症狀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解析

  1. 皂刺(皂角刺)

    • 性味辛溫,歸肝、胃經,具「透膿消腫、活血排毒」之效。
    • 針對肛門腫痛,其辛散之力能疏通局部氣血壅滯,促進膿腫消散;若已化膿,可幫助托毒外透。古代亦用於癰瘡未潰者,取其「穿透」之性。
  2. 生川大黃

    • 性味苦寒,歸大腸經,以「瀉熱通腑、涼血解毒」見長。
    • 直接清泄腸道積熱,通導大便以解「腑實」,熱去則肛門腫痛自減;其涼血之功兼可止血,對熱傷血絡之便血有「通因通用」之效。

配伍思維
兩藥等分合用,一溫一寒,看似相反,實則相輔:

  • 皂刺從氣分入手,開泄鬱結、疏通氣血;大黃從血分與腸腑切入,清熱通便、直折火毒。
  • 酒煎增強行散之力,助藥效快速達病所,尤其針對下焦瘀熱互結之證。此配伍體現「通下」與「透散」並行,既治標(通便消腫)又治本(清瀉積熱)。

延伸推論
此方雖主治小兒,然其病機若見於成人(如實熱型痔瘡急性期),理論上亦可應用。現代中醫或可延伸用於濕熱瘀滯所致的肛周疾病初期,但需嚴格辨證屬「實熱證」為宜。

傳統服藥法


皂刺、生川大黃各等分。
水、酒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時間較長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皂刺大黃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五。 組成:皂刺、生川大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便血,臟毒初起,肛門腫痛,或小兒積熱太盛,肛門作腫,大便艱難,努力翻出,肛脫不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