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天再造散
TONG TIAN ZAI Z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天再造散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於治療因熱毒壅盛導致的便祕、腸炎、痢疾等症。
2. 活血化瘀:大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腫痛、閉經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通天再造散中加入大黃,旨在發揮其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通天再造散中包含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皁刺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幫助藥力到達病竈部位,進而發揮治療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通天再造散中包含多種藥材,皁刺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皁刺與當歸、川芎等藥材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天再造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大風(即癩病,類似現代之麻風病)。
此方專攻「大風惡疾」,古代認為此病由風毒深伏血脈、凝滯瘀結所致,症見皮膚潰爛、麻木不仁,甚至生瘡流膿,或有蟲形異物寄生。通天再造散以「瀉毒逐瘀」為核心,透過峻下攻積,使風毒從二便排出,並佐以透絡散結之力,迫出深伏之邪。
服藥後,患者會排出「毒物如魚腦膠」或「亂髮之蟲」,此為古人對病理產物的形象描述,可能為壞死組織、纖維分泌物或寄生蟲等。待惡物盡除,再以「雄黃膏」等補藥收功,兼防腐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錦紋大黃(酒製)
- 特性與作用:大黃苦寒,本瀉實熱,經「濕紙包裹煨熟」後,瀉下之力稍緩,轉為攻逐 血分瘀毒 之效。酒製則增強其 活血透絡 之性,助其深入血脈,破除風毒膠結。
- 治療邏輯:大風病機為「毒瘀互結」,大黃瀉下通腑,使毒從腸道出;兼入血分,化解頑瘀,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2. 臣藥:皂角刺(去刺皮取莖)
- 特性與作用:皂角刺辛溫銳利,傳統用於 穿透頑痰、潰瘍排膿 。此方獨取「莖」部,或因其質地堅韌,更擅 直透經絡 ,引藥力達病所,協同大黃開泄毒結。
- 治療邏輯:風毒蟄伏需「穿透之性」引邪外達。皂角刺既能 宣通毛竅 ,促毒外發,又能 軟堅散結 ,助大黃瓦解瘀滯。
3. 配伍精髓
- 峻瀉與透絡並行:大黃從內攻下,皂角刺從外透散,形成「內外分消」之勢,迫使風毒無所遁形。
- 冷酒送服之妙:酒性辛熱,可反佐大黃寒性,避免冰伏瘀毒;冷服則減其升散,專注於 引藥下行 ,直趨腸腑與血絡。
4. 「取毒物」的科學推測
服後排出異物,可能與以下機制相關:
- 大黃刺激腸道蠕動,加速腸黏膜脫落壞死組織(如魚腦膠狀物)。
- 皂角刺促皮膚潰瘍分泌物排出,或對寄生蟲(如麻風桿菌相關病變)有間接抑制作用。
此方體現「以攻為補」思想,先峻瀉祛毒,後補益固本,符合古代治療頑疾「邪去正安」之原則。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1兩(濕紙包裹煨熟,切片,焙乾),皂角刺1兩(去刺皮,取其莖,銼碎)。
上為細末。
每服10錢,空心冷酒調下1方寸匕。至午時取下毒物如魚腦膠相似;如未取再服5錢,即取下如亂發之蟲;惡物取盡,然後服補藥雄黃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天再造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組成:錦紋大黃1兩(濕紙包裹煨熟,切片,焙乾),皂角刺1兩(去刺皮,取其莖,銼碎)。 主治:大風。
通天再造散,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鬱金半兩(生),大黃1兩(炮),白牽牛6錢(半生半炒),皂角刺1兩(炮、經年黑大者)。 主治:大風惡疾;癧瘍下體患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