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追命散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方中使用大黃,旨在通過其瀉熱通便的作用,迅速清除腸道積熱,並通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解除毒素對人體的侵襲,達到快速止痛解毒的效果。
同時,大黃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一些伴隨出血的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神效追命散」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皁刺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於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痺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療效。
- 清熱解毒,消炎止癢: 皁刺亦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皁刺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神效追命散中加入皁刺,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功效,進一步提升藥方治療效果。
神效追命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鬱金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鬱金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神效追命散中加入鬱金,可有效發揮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追命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風」,即中醫所述之「癘風」(類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因風毒深伏血脈、痰瘀結聚,致使皮膚潰瘁、肢節畸形,甚則「蟲蝕臟腑」(以蟲喻病邪之頑惡)。方後註明服藥後「排蟲」,蟲色黑赤分判病史久近,反映古人以「蟲」象徵病根深淺的病理觀,並強調需待蟲盡方止藥,配合齋戒調攝以固本。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川大黃(實者)半斤
- 大黃苦寒瀉下,可「斬關奪門」,直泄血分風毒與腸腑積滯。古人認為風毒內蘊與積滯相關,通腑可導邪下行,兼破瘀熱。
皁角刺半斤
- 皁刺辛溫銳利,能「穿透風毒」,兼具搜風、化痰、潰堅之效。其性走竄,可引藥直達病所,開泄腠理與經絡之壅滯,助大黃攻逐伏邪。
川鬱金五兩
- 鬱金辛開苦降,行氣解鬱、涼血破瘀。既可疏解肝膽氣機之鬱結(風病多兼情志不遂),又能協大黃清血分熱毒,防止皁刺溫燥太過。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機轉
- 峻瀉與透毒並行:大黃瀉下通腑,皁刺透表搜絡,形成「表裡雙解」之力,逼風毒外泄。
- 痰瘀同治:皁刺化痰散結,鬱金活血行氣,針對「痰瘀互結」之病機,瓦解風毒依附之巢穴。
- 以蟲喻邪:方中強調「排蟲」,實為藥力驅逐風毒穢濁之物,反映古人將肉眼可見的病理產物(如壞死組織、分泌物)與病勢轉歸相聯繫的經驗總結。
四、特殊服法與調攝
- 大楓子油佐酒送服:大楓子為傳統治癘風要藥,其油能殺蟲攻毒;酒性溫行,助藥力宣通血脈。
- 齋戒避勞:強調靜養以復正氣,避免情志耗傷,暗合「扶正祛邪」之旨,非獨賴藥石之攻伐。
此方展現古人對「大風」的攻邪思路:以峻藥直折病勢,結合內外調攝,彰顯「去濁務盡」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實者)半斤,皂角刺半斤,川鬱金5兩。
上為細末。
每服3大錢,用真大楓子油入無灰酒溫調藥末,臨睡時服。臟腑轉時,只就地上取下蟲,如疾多年,其蟲色黑,日近者,其蟲色赤,隔2-3日再服,直候無蟲,方是病癒,即止其藥,只服平常風藥
六十日內用清齋,戒房色,歇卻一切俗念,亦不可嗔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追命散, 出處:《續本事》卷二。 組成:川大黃(實者)半斤,皂角刺半斤,川鬱金5兩。 主治:大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