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腦子散方劑中使用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火通便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功效。腦子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痰熱壅肺、神志不清等症狀。大黃在此方中起到瀉熱通便,清除痰熱,使患者神志清醒的作用。
此外,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對於治療腦病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腦子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鬱金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解毒消腫之效。對於腦部氣血瘀滯、經絡阻滯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鬱金亦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對於腦部炎症,如腦膜炎、腦炎等,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腦子散中加入鬱金,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綜合作用,對於腦部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益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腦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腦子散」出自《幼幼新書》及《証治準繩‧幼科》,其組成簡單,僅由大黃及鬱金兩味藥材構成。根據古籍記載,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傷風咳嗽不住,兼治瘕呷之證。
主治病證分析
小兒傷風咳嗽不住
此處之「傷風」當指小兒感受風邪,引發外感之證。外感風邪,易致肺氣失宣,故見咳嗽。而「不住」二字,更突顯咳嗽之頻繁劇烈,或久咳不癒。
瘕呷
「瘕呷」一詞較為特殊,需結合文意理解。根據《幼幼新書》的用法「兼治瘕呷」,以及《証治準繩‧幼科》將其列於「治小兒傷風,咳嗽不住」之後,可推斷「瘕呷」應是小兒因外感或飲食不調等原因,導致腹部或胸膈出現脹滿不適,甚或產生痞塊等癥狀。 此處的「呷」或可解釋為胸膈阻滯,或腹部積滯。
治療原理分析
「腦子散」雖僅兩味藥,然其配伍具有深意。
大黃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化瘀之功。在此方中,大黃的作用可能有多重:
- 清熱解毒: 小兒外感多易化熱,熱邪壅肺,可致咳嗽。大黃之清熱,有助於消除肺熱,從根本上止咳。
- 瀉下通便: 小兒脾胃嬌嫩,易受飲食積滯困擾。大黃之瀉下作用,可幫助排除腸道積滯,使氣機通暢,消除腹脹不適。
- 活血化瘀: 若瘕呷為癥瘕積聚之證,大黃活血化瘀之功,亦可助於軟堅散結。
鬱金
鬱金味辛、苦,性寒,具有行氣止痛、清心涼血之功。於此方中,其作用亦不容小覷:
- 行氣止痛: 鬱金能疏理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可緩解因氣滯所致之胸膈脹滿、腹痛不適。
- 清心涼血: 鬱金清心涼血,亦有助於清除體內鬱熱,配合大黃,加強清熱解毒之功。
兩藥合用
大黃與鬱金兩藥合用,一為清熱瀉下、活血化瘀,一為行氣止痛、清心涼血,一攻一守,相輔相成。針對小兒外感所致之咳嗽、發熱,以及飲食積滯引起的腹脹、痞塊等癥狀,均有良好的療效。
劑型與用法
古籍記載,「腦子散」多製成散劑,或研末以肉包裹炙黃食用,或以棗肉為丸,配合燈心湯服用。此等服法,多考慮到小兒用藥之特殊性,一方面易於吞嚥,另一方面亦可減輕藥味對小兒的刺激。
總結
「腦子散」雖僅由大黃、鬱金二藥組成,然其配伍精妙,針對小兒外感風邪、飲食積滯等所致之咳嗽、胸膈痞滿、腹部不適等症,療效顯著。其治療原理,在於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並輔以行氣止痛,疏理氣機。此方雖簡單,但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藥簡力宏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大黃一分 鬱金2錢
上先以豬牙皂角煮一復時,取切片子,焙乾為末,次入粉霜、腦子各少許,再同研令勻。
每服1字,以沙糖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腦子散, 出處:《準繩·幼科》卷九。 組成:大黃1分,鬱金2錢。 主治:小兒傷風咳嗽不住兼瘕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