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仙散

通仙散

TONG X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仙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以清除腸胃積熱,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並改善因熱毒壅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清熱解毒:大黃對於濕熱、燥熱等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小便赤澀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炎止痛,減輕病患的痛苦。

通仙散中,大黃與其他藥材相配合,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男子積聚,女子敗血」,乃針對氣血瘀滯之實證所設:

  1. 男子積聚:指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理產物積聚於體內,形成腫塊或痞滿,常見於脅腹,屬中醫「癥瘕」範疇。此症多因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導致肝脾失調,氣血運行受阻。
  2. 女子敗血:指女子經血瘀阻,或產後惡露不下,瘀血內停所致病症。瘀血內阻可致腹痛、經閉、經行不暢,甚至形成癥塊。

此二證核心病機均為「瘀滯」,故需通降攻逐之劑以破積化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蕎麥面(三錢)
    性涼味甘,歸脾、胃、大腸經。傳統用於「實腸胃,益氣力」(《本草綱目》),然其性偏涼能降氣,兼有輕微消積作用。蕎麥具下行之性,可助大黃通降瘀滯,尤適合因飲食積滯或濕熱內蘊導致的瘀阻。
  • 大黃(二錢半)
    苦寒沉降,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為瀉下攻積、逐瘀通經要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此處用其蕩滌腸胃、活血祛瘀之效,直接針對「積聚」與「敗血」之實邪。

2.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攻逐瘀滯為核心
    大黃為君藥,主攻瘀血與積滯;蕎麥面為佐藥,一則緩和大黃峻烈之性(藉其甘緩),二則協調脾胃(防大黃苦寒傷胃),三則助其通降。二者相配,形成「瀉實通瘀」之合力。
  • 酒調服增強藥效
    以酒送服,取酒性辛溫走竄,既能助大黃活血行瘀(如《傷寒論》桃核承氣湯用酒),又可引藥上行下達,增強通散之力。臨臥服藥,或因夜間血行較緩,此時服藥可趁勢破瘀。

3. 可能作用機理

  • 瀉下通腑:大黃刺激腸道蠕動,促進代謝廢物排出,減少病理產物(如瘀血、痰濕)再生。
  • 活血化瘀:大黃所含蒽醌類成分可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符合現代對「積聚」「敗血」與血栓或炎症相關的認識。
  • 調和脾胃:蕎麥面富含膳食纖維,或能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消化系統功能恢復,間接助氣血運行。

總結

通仙散為簡效方,針對氣血瘀滯之實證,通過大黃瀉下逐瘀為主、蕎麥面輔助通降為輔,佐酒行藥勢,體現「通則不痛」之治則。其設計契合古代對積聚、敗血屬「瘀滯需攻」的辨證思路,尤適於體質尚實而瘀滯明顯者。

傳統服藥法


蕎麥面3錢,大黃2錢半。
上為末。
臨臥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仙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二十二引《多能鄙事》。 組成:荞麥面3錢,大黃2錢半。 主治:男子積聚,女子敗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