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大黃丸中含有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與大黃的寒涼之性相配,可避免大黃寒性過甚而傷及脾胃,同時也提升了藥效,達到寒熱並濟的效果。
- 緩解大黃燥性:大黃性寒,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而當歸甘潤,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其對腸胃的損傷,使藥物更加平和。
當歸大黃丸中含有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性峻,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清心瀉火、破瘀止痛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瀉腸胃積熱,促進腸蠕動,達到通便之效;其苦寒之性,可清心瀉火,降肝火,對於熱證便祕、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脹、痢疾等症狀,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大黃丸之解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燥傷血分,下痢赤積,腹中作痛」,其病機關鍵在於:
- 燥熱傷血:外感燥邪或內生熱邪,灼傷血分,導致血熱妄行,瘀滯腸絡,故見「下痢赤積」(便中夾雜赤色黏液或血絲)。
- 腑氣壅滯:燥熱內結,腸道傳導失司,氣血不通,故「腹中作痛」,其痛多伴隨裡急後重感。
- 血瘀夾熱:赤痢之成因,古代醫家認為與「血瘀化熱」相關,熱迫血溢,瘀腐成膿,遂成赤積。
此方針對「血分燥熱瘀滯」之證,有別於單純濕熱下痢(如芍藥湯證)或虛寒下血(如黃土湯證)。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一)藥對配伍
當歸(當歸身為佳)
- 性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
- 作用:
- 養血和血:滋潤血分燥熱,避免大黃瀉下傷陰。
- 行血止痛:辛散之性可活血散瘀,通暢腸絡,緩解腹痛。
- 佐制大黃寒性:溫性可稍制大黃峻猛,使瀉不伐正。
大黃(生用為宜)
- 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作用:
- 瀉熱通腑:直折血分燥熱,攻逐腸道積滯,釜底抽薪。
- 涼血化瘀:清熱解毒,破血分瘀結,除赤痢膿血。
- 推陳致新:通下使瘀熱從大便而解,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二)配伍增效
- 剛柔相濟:
- 當歸柔潤,大黃峻猛,一補一瀉,一溫一寒,使瀉下不傷血,養血不助邪。
- 氣血同調:
- 大黃瀉氣分實熱,當歸調血分瘀滯,共奏「行氣活血、涼血止痢」之效。
- 動靜結合:
- 當歸守而不走,大黃走而不守,二者配合,使瘀熱得去而不留寇。
(三)加減配伍
- 急下(合天水散):
- 天水散(滑石、甘草)清利濕熱,加強瀉火解毒,適用於燥熱熾盛、下痢急迫者。
- 緩下(合戊已湯):
- 戊已湯(黃連、吳茱萸、白芍)調和肝脾,緩急止痛,適用於腹痛顯著、瀉下不甚者。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體現「瀉熱不傷血,行血不助熱」的治法:
- 瀉熱存陰:大黃清瀉血分燥熱,當歸養血防陰傷,契合「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旨。
- 通因通用:下痢赤積本屬邪實,非純止澀可解,反以通下導瘀,邪去則痢自止。
- 標本兼顧:腹痛因於瘀熱互結,當歸活血治本,大黃瀉熱治標,標本並行。
此方簡潔而切中病機,適用於古代常見之燥熱型赤痢,然需精準辨識「血分燥熱」病機,方能投劑取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大黃。
應急下者,合天水散;應緩下者,合戊已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大黃丸,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當歸、大黃。 主治:燥傷血分,下痢赤積,腹中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