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火止痛散
TANG HUO ZHI T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湯火止痛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大黃味苦寒,性峻,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湯火傷灼,易導致熱毒內蘊,大黃可清熱解毒,消散熱邪,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湯火傷灼後,局部組織易受損傷,造成瘀血阻滯,疼痛難忍。大黃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組織損傷,緩解疼痛。
因此,湯火止痛散中加入大黃,可有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湯火止痛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對於湯火灼傷所致的疼痛,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給,加速傷口癒合,從而減輕疼痛。
- 補血生肌: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灼傷造成的血液損傷,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減少感染,促進皮膚再生。
綜上,當歸在湯火止痛散中起著活血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疼痛的緩解。
主治功效
湯火止痛散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此方出自《景岳全書》與《外科備要》,主治湯火傷,即燒燙傷。方中僅有兩味藥:大黃、當歸。
大黃,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之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其清熱解毒的作用,針對燒燙傷引起的局部熱毒壅盛,能迅速清解火毒,減輕紅腫疼痛。
當歸,辛甘溫,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之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其活血生肌的作用。燒燙傷後,局部氣血運行受阻,當歸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有利於受損組織的修復和新肌的生長。
兩藥合用,一清一補,一瀉一通,既能迅速清解火毒,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止痛生肌的效果。
古文內容分析
《景岳全書》:記載了「湯火止痛散」的組成和用法,指出其「止痛生肌」的功效,並提到可用麻油調搽或乾摻。同時,書中還論述了小兒丹毒、小兒鵝口等病症的治法,但與湯火止痛散無直接關聯。
《外科備要》:首先介紹了燒燙傷的通用治療方法,然後重點描述了「湯火止痛散」的組成、用法及功效,並補充了另外兩個治療湯火傷的方劑,指出「湯火止痛散」以大黃末、當歸末等分組成,可用麻油調搽或乾摻,且提及大黃需要微炒。
總結來說,兩部古籍均肯定了「湯火止痛散」治療燒燙傷的功效,並提供了一致的組成和用法信息。
傳統服藥法
大黃末(微炒)、當歸末各等分。
止痛生肌。
上用麻油調搽或乾摻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湯火止痛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大黃末(微炒)、當歸末各等分。 主治:止痛生肌。主治:湯火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