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痔寬腸方
KU ZHI KUAN CHANG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九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枯痔寬腸方]的組成中包含[大黃],因為大黃具有強效的瀉下作用,能夠有效地清理腸道,減少因便秘引起的痔瘡症狀。大黃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改善便秘,從而緩解由便秘引起的痔瘡問題。在[枯痔寬腸方]中,大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瀉下效果,對於改善痔瘡患者的腸道健康有顯著效果。
枯痔寬腸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通便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寬腸通便之功效,可改善便祕,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
-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枳殼亦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血瘀或濕熱導致的痔瘡,枳殼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環、消炎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枳殼在枯痔寬腸方中,可起到通便止痛、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多重功效,有助於緩解痔瘡症狀。
枯痔寬腸方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活血化瘀: 枯痔多因氣血瘀滯,導致肛門周圍靜脈曲張。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瘀血腫痛,有助於緩解痔瘡症狀。
二、潤腸通便: 枯痔常伴有便祕,導致排便困難,加重痔瘡症狀。當歸能潤腸通便,使排便順暢,減輕肛門壓力,避免痔瘡加重。
因此,枯痔寬腸方中加入當歸,可通過活血化瘀和潤腸通便,有效改善痔瘡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枯痔寬腸方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痔漏」。古代所謂「痔漏」,泛指甲疽、內外痔、瘻管等肛腸疾患,其成因多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腸道壅塞有關,臨床常見腫痛、出血、排便不暢等症狀。此方以「寬腸」為名,強調通利腸道、緩解痔瘡壓迫之功,使「大便軟滑,不與痔相礙」,從而減輕局部氣血阻滯。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大黃(濕紙煨)
- 大黃生用瀉下峻猛,此處以濕紙包裹煨制,減其寒涼峻瀉之性,轉為緩下通腑之功,兼能清熱散瘀。
- 煨製後偏重行滯通便,使腸道濕熱鬱結從下而解,間接緩解痔瘡腫脹。
枳殼(去瓤,炒)
- 枳殼擅行氣寬中,炒製後性味溫和,專入脾胃大腸經,能疏解腸道氣機壅滯。
- 與大黃相配,一氣一血,一升一降,調暢中焦至下焦氣機,助腸道通降有序。
當歸(酒洗)
- 當歸酒製增強活血養血之效,針對痔瘡久病多瘀、氣血不暢的病機。
- 其潤燥之性可緩和大黃、枳殼之燥,兼防通便利濕而傷陰血。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全方以「通滯活血」為核心:
- 通腑寬腸:大黃煨用、枳殼炒用,共奏緩下導滯之效,使腸道通暢而減輕排便對痔瘡的刺激。
- 調氣活血:枳殼理氣、當歸和血,改善局部氣血瘀阻,間接消腫止痛。
- 製劑與服法:煉蜜為丸,以甘緩制藥性峻烈;酒送服可引藥下行,增強活血之效。
此方適用於痔瘡偏實證者(如排便不暢、肛門腫痛),藉由調理腸腑氣血,使痔瘡與腸道功能不相牴觸,體現「治病求本」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黃(濕紙煨)1兩,枳殼(去瓤,炒)1兩,當歸(酒洗)1兩。
寬大腸,使大便軟滑,不與痔相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好酒或白湯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枯痔寬腸方, 出處:《濟陽綱目》卷九十五。 組成:大黃(濕紙煨)1兩,枳殼(去瓤,炒)1兩,當歸(酒洗)1兩。 主治:寬大腸,使大便軟滑,不與痔相礙。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