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腸散

通腸散

TONG CH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9%
肺經 10%
腎經 9%
胃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腸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消痞的功效。通腸散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枳殼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緩解便祕。
  2. 理氣寬中: 枳殼可理氣寬中,緩解胸悶氣滯。對於便祕患者,往往伴隨胸悶氣滯,枳殼可改善此類症狀,協同其他藥物達到通便的效果。

總之,枳殼在通腸散中發揮行氣消積、理氣寬中之效,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緩解便祕。

通腸散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腸道乾燥所致的便祕,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使大便通暢。
  2. 補血滋陰,緩解便祕伴隨的虛弱症狀:部分便祕患者同時伴有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當歸具有補血滋陰的功效,可改善氣血虛弱,緩解便祕所帶來的整體虛弱狀態。

通腸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通腸散主治腸燥便祕,大黃的瀉下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緩解便祕症狀。
  2. 清熱解毒: 通腸散除便祕外,亦可用於治療腸胃熱證,如腹痛、腹脹、口乾舌燥等。大黃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消除腸胃內的熱毒,緩解相關症狀,達到清熱通便的效果。

通腸散方中加入黑芝麻,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黑芝麻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有助於促進排便。此外,黑芝麻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黑芝麻性平,味甘,入腎、肝經,對腸胃溫和,不會刺激腸道,因此適合用於緩解便祕,改善腸道功能。

通腸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通絡: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通腸散多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川牛膝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2. 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善下行,能引導其他藥物向下運行,並加強其通利腸道的功效。通腸散中其他藥物如大黃、芒硝等,也具有瀉下作用,川牛膝能協同其作用,促進藥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腸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通腸散主治「大便秘結」,即腸道傳導失司、大便乾燥難解之症。其作用機制側重於「通降腸腑、潤燥行氣」,適用於因氣滯、血虛或燥熱內結導致的便秘。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枳殼(1錢)

    • 作用:行氣寬中,破滯消積。
    • 原理:中醫認為「氣行則腑通」,枳殼能疏理大腸氣機,緩解因氣滯造成的腸道壅塞,助大腸傳導功能恢復。
  2. 當歸(1錢)

    • 作用:養血潤燥,活血通便。
    • 原理:「血足則腸濡」,當歸針對血虛腸燥之便秘,通過補血滋陰以潤滑腸道,兼能活血,改善局部循環。
  3. 大黃(1錢)

    • 作用:瀉熱通腑,攻積導滯。
    • 原理:為「通下」要藥,直接清瀉腸道實熱、軟堅散結,尤擅治熱結便秘(如大便乾硬、腹痛拒按)。
  4. 芝麻(3錢)

    • 作用:滋陰潤腸,補益精血。
    • 原理:富含油脂,能潤滑腸道,針對津液不足或老年陰虛便秘,輔助大黃瀉下而不傷正。
  5. 牛膝(1分)

    • 作用:引藥下行,活血通經。
    • 原理:中醫用藥講究「導引」,牛膝性沉降,助藥力趨於下焦腸腑,兼可活絡,改善氣血瘀阻。

方劑配伍邏輯

此方以「通降」為核心,融合三法:

  1. 行氣(枳殼)+瀉下(大黃):疏導氣滯與熱結,標本兼顧。
  2. 潤燥(當歸、芝麻)+攻下(大黃):既防大黃苦寒傷陰,又增強潤腸之效,適合燥熱與血虛並存之證。
  3. 引經(牛膝):強化藥力定向作用於下焦腸道。

整體功效:氣滯得疏、熱結得瀉、陰血得滋,共奏「通便不傷正」之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1錢,當歸1錢,大黃1錢,芝麻3錢,牛膝1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腸散是一味中藥方劑,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腸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枳殼1錢,當歸1錢,大黃1錢,芝麻3錢,牛膝1分。 主治:大便秘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