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銀花甘草湯」方劑中含有「金銀花」,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此方主要針對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金銀花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
- 疏散風邪:金銀花能疏散風熱,並能促進汗液排出,達到散風解表的作用。這對於治療初期風熱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因此,金銀花在「加味銀花甘草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有效緩解外感風熱的各種症狀,提升療效。
「加味銀花甘草湯」中添加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銀花、連翹等藥性偏寒,甘草性甘溫,可緩和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毒性、益氣補脾的功效。加入甘草,能更好地發揮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的功效,增強整體療效。
總之,甘草在「加味銀花甘草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佳。
在中藥方劑「加味銀花甘草湯」中,皂刺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散結消腫、解毒止痛的功效。皂刺性寒味甘,能夠散結消腫、解毒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腫塊、疼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皂刺能夠增強方劑的散結消腫作用,對改善腫塊和疼痛非常有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銀花甘草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陽毒焮赤腫硬,疼痛異常,一切瘡瘍」,屬中醫外科熱毒壅盛之證。「陽毒」泛指熱邪熾盛、發為瘡腫之症,特徵為局部紅(焮赤)、腫、硬、痛,甚至化膿潰爛;「一切瘡瘍」則概括癰疽、疔瘡等感染性病灶。此方針對熱毒血瘀、氣血壅滯之病理,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透膿散結,符合中醫「清熱消腫、解毒排膿」的治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金銀花(六兩)
- 為君藥,性甘寒,歸肺胃經,為清熱解毒之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現代亦證實其抗菌消炎作用。大劑量使用彰顯其清解熱毒、消散瘡腫之力,針對陽毒熱壅之病機核心。
生甘草(一兩)
- 為臣藥,甘平,歸十二經,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其解毒之功與金銀花相須為用,增強抗毒之效;且緩和皂角刺之峻性,防苦寒傷胃。《外科正宗》強調甘草「解百毒而調中」,輔助金銀花成清熱解毒之經典藥對。
皂角刺(五錢)
- 為佐使藥,辛溫銳利,歸肝胃經,具消腫托毒、排膿透絡之效。《醫學入門》指其「能引諸藥至癰疽所,凡癰疽未破者能開,已破者能引膿外出」。此處取其「透」性,助金銀花透邪外達,促使膿成易潰,破解瘡瘍之氣血壅滯。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清解與透散並行:金銀花清熱解毒為主,生甘草助其緩解熱毒,皂角刺針對瘡瘍「鬱而化膿」之勢,透達膿毒外出。三藥合奏「清、解、透」之功,使熱毒得洩,腫硬得消。
- 酒引藥力:酒性辛散,可助藥力行散,加速氣血流通,增強皂角刺透膿之效,亦助金銀花辛涼透表。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消、托、補」三法中的「消法」與「托法」,適用於瘡瘍未潰或初潰之熱毒實證,通過清熱解毒結合透膿散結,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6兩,生甘草1兩,皂角刺5錢。
水煎,和酒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猩紅熱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銀花甘草湯, 出處:《夀世新編》。 組成:金銀花6兩,生甘草1兩,皂角刺5錢。 主治:陽毒焮赤腫硬,疼痛異常,一切瘡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