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養榮湯

YI QI YANG R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幼心傳》卷下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4%
膽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7%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益氣養榮湯

整體功效

益氣養血清熱解毒

主治

惡核瘰癧,潰不收口。

惡核瘰癧,潰不收口。

瘰癧是一種皮膚病,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一個個腫塊,這些腫塊會潰爛,並且不容易癒合。益氣養榮湯可以益氣養血,清熱解毒,從而緩解瘰癧的症狀,促進瘰癧的癒合。

方解

益氣養榮湯由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柴胡、川貝母、黃耆、桔梗、金銀花、皂刺、夏枯草等中藥組成。

人參具有補氣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白朮具有健脾、燥濕、利水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生地黃具有涼血滋陰、補血的作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的作用。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作用。川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的作用。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皂刺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夏枯草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作用。

這些中藥可以共同發揮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的作用,從而緩解瘰癧的症狀,促進瘰癧的癒合。

注意事項

益氣養榮湯有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
  2. 本草綱目
  3. 《中藥大辭典》

傳統服藥法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桔梗、橘皮、貝母、香附、黃耆、柴胡。
止咳嗽,補氣血。
水2鐘,加生薑3片,大棗2個,煎8分,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益氣養榮湯由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柴胡、川貝母、黃耆、桔梗、金銀花、皂刺、夏枯草等中藥組成。

人參具有補氣、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白朮具有健脾、燥濕、利水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生地黃具有涼血、滋陰、補血的作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的作用。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作用。川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的作用。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皂刺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夏枯草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作用。

這些中藥可以共同發揮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的作用,從而緩解瘰癧的症狀,促進瘰癧的癒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益氣養榮湯有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貧血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益氣養榮湯, 出處:《慈幼心傳》卷下。 組成: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生地、白芍、柴胡、貝母、黃耆、桔梗、金銀花、皂角刺、夏枯草。 主治:惡核瘰癧,潰不收口。

益氣養榮湯,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人參4錢,當歸4錢,香附(醋炒)1錢2分,乾膝(捶碎,炒令煙盡)1錢半,乾薑(炒)1錢,肉桂1錢,陳皮(去白)7分。 主治:産後氣血虛弱,風冷所乘,搏於臟腑,積聚爲患。

益氣養榮湯, 出處:《內經拾遺》卷一。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桔梗、橘皮、貝母、香附、黃耆、柴胡。 主治:止咳嗽,補氣血。主治: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痛否,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托裡消毒飲

相似度 72%

十宣托裏散

相似度 66%

加減八珍湯

相似度 64%

理經湯

相似度 63%

托裏清肝散

相似度 61%

衝脈飲子

相似度 61%

人參大補湯

相似度 60%

十聖散

相似度 60%

加減補中湯

相似度 6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