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湯

傷寒湯

SHANG H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膀胱經 18%
脾經 18%
心經 9%
腎經 9%
肝經 9%
胃經 9%
肺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傷寒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傷寒初起,邪氣侵襲肌表,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桂枝可溫陽散寒,促進汗腺分泌,使邪氣隨汗液排出,達到解表的目的。

2.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改善氣血循環。傷寒病機,多為外寒內飲,導致營衛不和。桂枝溫通經脈,調和氣血,使營衛氣血流通,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總之,桂枝在傷寒湯中發揮了發汗解表、調和營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傷寒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健脾和胃之效,可助於緩解傷寒患者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脾胃氣滯、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 疏散寒邪:陳皮的辛溫之性,可幫助溫陽散寒,促進陽氣運行,有助於驅散體內的寒邪,進而緩解傷寒病症。

因此,陳皮在傷寒湯中發揮著重要的理氣健脾、疏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促進患者的康復。

傷寒湯中包含葛根,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肌發表: 葛根具解肌發散之效,可疏解表寒,使體表之寒邪得以發散,解除風寒束表之症狀,如發熱、惡寒、頭痛等。傷寒初期多屬表寒證,葛根可有效緩解表證,促進病邪排出。
  2. 升陽解肌: 葛根能升發陽氣,驅散寒邪,並促進津液代謝,緩解肌肉痠痛等症狀。傷寒患者常伴有肢體痠痛,葛根可改善其症狀,幫助患者恢復體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傷寒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初起」,即風寒外邪侵襲體表之初期階段,其症狀特徵為:

  1. 鼻塞目痛:風寒束表,肺氣不宣(鼻為肺竅),寒邪凝滯經絡,致目眶拘急而痛。
  2. 項強頭痛:太陽經氣不利,寒邪客於經脈,氣血運行受阻,表現為後頭部連及項背僵緊。
  3. 脈浮緊:浮脈主表,緊脈主寒,符合風寒表實證之典型脈象。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桂枝(1錢)

    • 性味辛甘溫,入太陽經,為解肌發汗之要藥。
    • 功能溫通經脈,散寒邪於衛分,針對「項強頭痛」之太陽經證。
  2. 甘草(1錢)

    • 甘平調和諸藥,輔助桂枝辛甘化陽,增強溫散之力;
    • 緩急和中,緩解外邪所致經脈拘急(如目痛、項強)。
  3. 陳皮(1錢)

    • 辛香理氣,苦溫燥濕,能宣肺氣、開鼻竅(治鼻塞);
    • 防止風寒鬱而化濕,兼顧脾胃氣機,避免外邪內傳。
  4. 乾葛(1錢)

    • 即葛根,性涼味辛甘,專入陽明經。
    • 升發陽明之津,緩解項背強痛(與桂枝協同解表);
    • 其輕揚之性助桂枝透邪外出,兼防寒邪化熱。

方劑整體作用機理

  • 發汗解表為主:桂枝配乾葛,一溫一涼,共解太陽、陽明經表之邪,兼顧津液輸布。
  • 調和營衛為輔:桂枝與甘草配伍,辛甘發散而不耗正氣;陳皮理氣,助藥力外達。
  • 標本兼顧:既散表寒(治標),又通過調暢氣機防邪內傳(顧本),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原則。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風寒表證初起、經氣不暢之病機,體現「輕可去實」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桂枝1錢.甘草1錢,陳皮1錢,乾葛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傷寒湯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服用。如果有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可以先服用一些退熱、止痛、通鼻的藥物,待症狀緩解後再服用傷寒湯。

相關疾病


頭痛鼻塞原發性高血壓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脖子頸項酸痛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

相同名稱方劑


傷寒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桂枝1錢.甘草1錢,陳皮1錢,乾葛1錢。 主治: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脈浮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