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桂枝人參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肌發表:葛根性甘涼,具有解肌發表之效,能疏散風寒,對於風寒表證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桂枝亦具有解肌發散之效,與葛根相輔相成,增強解表功效。
- 升陽解肌:葛根能升發陽氣,使之順暢運行,達到解肌發表的效果。同時,葛根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外邪,減輕病症。
葛根桂枝人參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基於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桂枝性溫,味辛,歸膀胱、心包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葛根性涼,味甘,歸脾、胃經,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腎經,能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此方以葛根解肌退熱,人參補氣益血,桂枝則溫經散寒,三者合用,相輔相成,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
葛根桂枝人參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葛根桂枝湯主治表寒証,但對於一些體質虛弱的患者,單用桂枝會造成溫陽過度,而人參性溫,具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可以溫和地中和桂枝的溫燥之性,避免傷陰,同時提升患者抵抗力,促進病癒。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人參與葛根、桂枝相配伍,可以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葛根解肌發表,桂枝溫經通絡,人參則補氣扶正,三者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加平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桂枝人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冬月傷寒,太陽陽明合病」,即外感風寒初期,邪氣同時侵犯太陽經(表證)與陽明經(裏證),表現為「頭痛幾幾」(項背強痛不舒)、「下利」(腹瀉)。其病機為風寒外束肌表,陽明經氣不利,正氣不足致裏氣不和。方劑結構簡練,針對表邪未解、兼有裏虛下利之證,體現「解表溫裏、扶正祛邪」之法。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葛根(君藥)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為陽明經引經藥。
- 解肌發汗以祛表邪,舒緩項背強痛(「幾幾」之症);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能止瀉(治下利)。《傷寒論》中葛根即用於「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桂枝(臣藥)
- 性味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 助葛根解表散寒,溫通經脈以緩頭痛;其溫陽化氣之性可協調營衛,增強祛邪之力。桂枝用量輕(5分),意在輔助解表而不過燥。
人參(佐藥)
- 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
- 益氣健脾,補虛助正,防止表邪內陷;同時能止瀉固裡,針對「下利」之裏虛。人參與葛根配伍,升清止瀉效佳(如《傷寒論》桂枝人參湯之理)。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葛根為主,外解陽明之邪,內升清止利;桂枝協同解表,通陽和絡;人參補中焦之虛,防止邪氣深入。三藥合用,形成「解表不傷正、補虛不留邪」的配伍,符合張仲景「合病」治療思想,即表裏同治、標本兼顧。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載症狀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 外感初期伴有輕度腹瀉或消化不良者(表證兼脾胃虛弱)。
- 體虛復感風寒,見項背不適、微惡風寒者(需注意辨證非純熱證)。
(注:以上分析基於傳統藥性理論與方劑配伍邏輯。)
傳統服藥法
葛根3錢,桂枝5分,人參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天服用。本方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桂枝人參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葛根3錢,桂枝5分,人參1錢。 主治:冬月傷寒,太陽陽明合病,頭痛幾幾,下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