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舉陷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舉陷下: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陷下的功效。舉陷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虛弱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柴胡可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疏暢,並有助於升舉脾胃,改善消化功能,達到舉陷的目的。
- 調和氣血,協同其他藥物: 柴胡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枳殼、陳皮、半夏等,共同起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柴胡的升舉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達到治療目的。
舉陷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 升陽舉陷: 升麻味辛性微寒,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效,能提振陽氣,將陷下之氣向上提升,對於脾胃虛弱、氣陷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 疏散風熱: 升麻兼具疏散風熱之效,可清解表邪,對於伴隨風熱證狀的舉陷症,如發熱、頭痛、鼻塞等,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總之,升麻在舉陷湯中,發揮着升陽舉陷和疏散風熱的雙重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氣陷等疾病的目的。
舉陷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肌升陽: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發表、升陽透疹之效,可緩解外感風寒所致的肌表寒邪阻滯,促進汗液排出,有利於邪氣外解,達到解表散寒之功。
2. 舒筋活絡:葛根同時具有舒筋活絡、通經活絡的作用,可緩解風寒所致的肢體痠痛、屈伸不利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扶正祛邪、通經活絡的作用,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總而言之,葛根在舉陷湯中起到了解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外感所致的表證、肌表寒邪阻滯、肢體痠痛等症狀。
舉陷湯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邪,止痛解痙: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解痙之效。舉陷湯用於治療寒邪客於陽明經,導致頭項強痛、四肢拘急、脈沉緊等症,羌活可疏散寒邪,緩解肌肉痙攣,止痛解痙,幫助患者恢復正常。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舉陷湯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疏散風邪、止痛解痙之效,羌活與其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舉陷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性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舉陷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防風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桂枝等藥性偏溫,而防風性偏涼,加入防風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溫燥,避免損傷正氣。
總之,防風在舉陷湯中起到祛風止痛、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腰膝痠痛等症狀。
舉陷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及潤腸通便的功效。
活血化瘀:桃仁具有破血行瘀的特性,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潤腸通便:桃仁富含油脂,具有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的作用。對於因腸燥便祕引起的腹部脹滿、排便困難等問題,桃仁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緩解症狀的效果。
因此,舉陷湯中加入桃仁,能夠有效解決因瘀血阻滯和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部症狀,達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效果。
舉陷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舉陷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消散腫痛,輔助藥效。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舉陷湯中多包含桃仁、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物,紅花與之搭配,能互相增效,達到更好的活血化瘀效果,更快速地消腫止痛。
舉陷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豬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舉陷湯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豬苓有助於利水消腫,祛除水濕,改善脾腎陽虛導致的病症。
- 健脾益氣:豬苓兼具健脾益氣之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舉陷湯中常與其他健脾益氣藥物配伍,如茯苓、白朮等,共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使脾腎之氣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病目的。
舉陷湯是一個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痛和脫肛等症狀。其中,白芍是方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養血柔肝,緩解肌肉緊張,並具有止痛的功效。
首先,白芍具有補血的作用,能夠增強患者的氣血,尤其是在脾虛導致的血虛情況下,能夠有效改善症狀。其次,白芍還能調和肝氣,減少因情志因素造成的肝氣鬱結,這有助於舒緩因氣機不暢而引發的腹痛。此外,白芍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能夠緩解由脾虛引起的疼痛感。
最後,白芍在配伍中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增效,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因此,白芍的加入不僅能改善症狀,還能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調理。
舉陷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 川芎味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舉陷湯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導致的脘腹脹痛、食少便溏等症狀,川芎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瘀滯,緩解腹痛。
- 升提中氣: 川芎性升,可升提中氣,改善脾胃功能。舉陷湯中常配伍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藥物,川芎的升提作用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達到治療脾胃氣虛、中氣下陷之目的。
舉陷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舉陷湯用於治療脾虛氣陷,導致的脫肛、子宮下垂等病症,而當歸可補血益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提升脾胃功能,固攝下陷之氣。
- 潤腸通便:當歸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因脾虛氣陷導致的便祕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因此,舉陷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補血活血,還可潤腸通便,有助於整體改善脾虛氣陷之症。
舉陷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舉陷湯多用於脾虛氣陷、中氣不足、脫肛、子宮下垂等症,熟地黃能補益腎精,滋養脾陰,從根本上改善氣虛下陷之症。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舉陷湯中其他藥物如人參、黃芪、白朮等偏於溫燥,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調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並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舉陷湯主治功效分析
舉陷湯出自何夢瑤《醫碥》,方劑組成包括: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桃仁、紅花、豬苓、白芍、川芎、當歸、熟地黃。古籍記載其主治「瘧疾,邪陷陰分」。根據《醫碥》所述:「邪陷陰分者宜之」,並闡述其組方機理:「用前方上五味升舉下陷之陽,而用桃仁、紅花、四物引此五者入血分取陽以出,而以豬苓分隔之。」 由此可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升陽舉陷組: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此五味藥皆具有升陽之功,其中柴胡疏肝解鬱,升提陽氣;升麻清熱解毒,直達巔頂,具有極強的升陽舉陷之力;葛根升陽解肌,兼顧和胃止瀉;羌活、防風則散寒解表,扶助陽氣。此組藥物共同作用,旨在將陷於陰分的陽氣向上提升,振奮陽氣,使之恢復正常運作。
活血化瘀通絡組:桃仁、紅花、川芎、當歸:此組藥物皆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力強,能破血行瘀;川芎活血行氣,散瘀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此組藥物協同作用,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將被阻滯的陽氣引導至血分,從而更好地達到升陽之效。 配合「四物湯」的組成思路,可以推測此方活血化瘀的目的,不僅在於改善血液循環,更重要的是將因陽氣下陷而瘀滯的血液疏通,輔助陽氣的上升。
利水滲濕組:豬苓:豬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在方中起到關鍵的「分隔」作用。何夢瑤指出「以豬苓分隔之」,這暗示著豬苓的作用不僅僅是利水,更重要的是將升陽藥和活血藥的作用範圍區分開,避免因過度活血而耗傷正氣,或因過度升陽而導致氣血紊亂。 豬苓可以將水濕排出體外,使氣血更加通暢,有利於陽氣的升發和氣血的運行。
養血柔肝組:白芍、熟地黃: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能緩解因陽氣虛衰而引起的肝鬱氣滯;熟地黃滋陰補腎,養血生精,能增強機體的整體功能。此組藥物起到輔助作用,平衡藥性,防止升陽藥過於亢奮,而導致陰虛火旺。
二、治療原理:
舉陷湯治療「瘧疾,邪陷陰分」的原理,在於扶陽、活血、利水三者並用,標本兼治。 瘧疾發作,往往與陽氣虛衰,衛陽不固,邪氣入侵有關。邪氣入侵,侵犯陰分,導致陽氣下陷,氣血瘀滯,形成惡性循環。
舉陷湯通過升陽藥提升陽氣,活血藥疏通氣血,利水藥排除水濕,從而打破惡性循環,恢復陽氣的正常運作,驅除邪氣,最終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豬苓的「分隔」作用,更體現了方劑的精妙之處,它不僅有利於藥效的發揮,更能防止因藥物過於猛烈而傷及正氣。
總而言之,舉陷湯通過精妙的組方,將升陽、活血、利水三種治療策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並通過豬苓的「分隔」作用,使藥物效力得到最佳的發揮,從而達到治療瘧疾,尤其邪陷陰分的目的。 方中藥物配伍精準,層次分明,體現了古代醫家高超的辨證論治水平。
傳統服藥法
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桃仁、紅花、豬苓、四物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舉陷湯是一張具有較強活血作用的方劑,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舉陷湯, 出處:《醫碥》卷六。 組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桃仁、紅花、豬苓、四物湯。 主治:瘧疾,邪陷陰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