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湯

BEN TU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5%
膽經 6%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奔豚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奔豚湯中含有多味藥材,如桂枝、附子等,性較溫燥,容易傷陰。甘草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
  2. 補益脾氣: 奔豚湯主治奔豚氣逆,多因脾虛氣弱,不能統攝氣血所致。甘草入脾經,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氣逆症狀,使氣血運行通暢。

甘草在奔豚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及補益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藥效更顯著,更利於患者康復。

奔豚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活血行氣,止痛止痙:奔豚湯主治奔豚病,症狀包括肢體麻木、疼痛、抽搐等,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和痙攣,進而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
  2. 通經活絡,疏通經脈:奔豚病常伴有經脈阻滯,川芎能通經活絡,疏通經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消除病竈,恢復肢體功能。

因此,奔豚湯中加入川芎,可有效緩解奔豚病的症狀,改善病人的痛苦。

奔豚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奔豚湯主治奔豚氣逆,症狀多為胸悶氣短,心悸不安,甚至心痛。當歸具有補血活血之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並有助於穩定心氣,減輕心悸不安。
  2. 滋陰潤燥,通絡止痛:奔豚湯中亦有潤燥止痛的功效,當歸滋陰潤燥,可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燥熱,同時亦能通經絡、止疼痛,改善奔豚氣逆所伴隨的疼痛症狀。

奔豚湯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奔豚湯主治胸膈滿悶、氣逆喘息、心悸不安等症,而半夏性味辛溫,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對於奔豚病患者常伴隨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緩解。
  2. 化痰止咳: 奔豚湯中加入半夏,也旨在化痰止咳,舒暢氣機。半夏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氣道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半夏在奔豚湯中發揮着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奔豚病患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奔豚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奔豚湯症狀多為胸膈滿悶,心煩氣躁,甚至伴有口渴,舌苔黃膩等熱證。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清泄心肺之熱,改善胸膈滿悶、心煩氣躁的症狀。
  2. 止痛消腫:奔豚湯亦可用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如脅肋疼痛、胸痛等。黃芩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疼痛症狀。

奔豚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舒筋活絡,止痛消腫:奔豚湯主治奔豚病,症狀為肢體麻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葛根性味甘涼,具有解肌發表、升陽止痛的功效,能舒筋活絡,散瘀消腫,緩解奔豚病的疼痛和腫脹。

2. 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奔豚病的病機多為血瘀阻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葛根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奔豚病的目的。

綜上所述,葛根在奔豚湯中發揮舒筋活絡、止痛消腫以及改善血瘀的作用,為治療奔豚病提供有效的藥理依據。

奔豚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痙攣,止痛止癢: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能緩解奔豚症的肌肉痙攣、疼痛及瘙癢等症狀。奔豚症常伴隨下肢麻木、疼痛,白芍能舒緩肌肉緊張,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止癢之效。
  2. 滋陰養血,平肝熄風: 奔豚症常由肝風內動、氣血失調所致,白芍能滋陰養血、平肝熄風,使氣血調和,肝風得抑,從根本上緩解奔豚症狀。

奔豚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奔豚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導致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調和藥性:奔豚湯中包含多味寒涼藥材,例如桂枝、白朮等,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效更加平和。

奔豚湯中加入李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李根皮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奔豚湯主治水氣內停,胸腹脹滿,呼吸困難等症,李根皮可協助利水消腫,緩解患者胸腹脹滿的症狀。
  2. 活血止痛:李根皮亦具活血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水氣阻滯導致的疼痛。奔豚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澤瀉、茯苓等也具有利水消腫作用,李根皮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消腫止痛。

主治功效


奔豚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奔豚湯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緩解奔豚氣症狀: 奔豚湯主要用於治療奔豚氣。此病症的典型表現為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喉,發作時患者感到極度痛苦,甚至有瀕死感,並伴有腹痛、往來寒熱等症狀。奔豚湯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減輕患者的痛苦。
  2. 治療肝氣鬱結: 許多古文指出奔豚病的發病與驚恐、惱怒等情志因素有關,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逆亂。奔豚湯中的藥物組成具有疏肝解鬱、理氣降逆的作用,能夠調理肝氣,使氣機恢復正常運行。
  3. 調和肝胃: 古文亦提到奔豚氣與肝胃不和有關,表現為脅肋疼痛、噫氣嘔呃等症狀。奔豚湯中的藥物具有調和肝胃的功效,能夠改善這些症狀。
  4. 治療腎積: 部分古文指出奔豚湯可以治療腎積,其症狀為腹痛上衝至心窩,如豚奔走,伴隨喘逆、骨痿少氣等。
  5. 緩解血分熱結: 《本經疏證》指出奔豚湯可用於血分熱結症。
  6. 緩解驚恐所致的病症: 古文中多次提到奔豚湯可治因驚恐而得的奔豚病,且有時會以「驚為奔豚」概括之。

治療原理

奔豚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降逆平沖: 奔豚氣的主要病機是氣機逆亂,上衝胸腹。方中重用李根皮,其性大寒,能直入下焦,清熱瀉火,降逆平沖,直折上逆之氣,為君藥。多篇古文提到張仲景使用甘李根白皮為本方要角,如《本草綱目》、《本草易讀》、《瀕湖炮炙法》皆有提到。而《外臺秘要》與《醫心方》則記載為生李根。
  2.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肝氣鬱結是奔豚病的重要病因。方中川芎、當歸、白芍活血行氣、養血柔肝,有助於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其中當歸、白芍亦能緩急止痛。黃芩清熱燥溼,瀉火解毒,能清肝膽之熱。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有助於降逆平沖。
  3. 昇陽散邪,解肌退熱: 葛根能昇陽止瀉,解肌退熱,用於本方中,可升發清陽之氣,使陽氣升而陰濁降,兼以疏散表邪,透散鬱熱。
  4. 溫中散寒,調和脾胃: 生薑溫胃止嘔,散寒解表,有助於溫中散寒,調和脾胃。
  5. 益氣養血,調和營衛: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6. 特殊藥材的應用: 部分古方,如《醫心方》中的葛根奔豚湯,強調使用奔跑後的雄豬的血及內臟入藥,體現了古代醫學在藥材選取上的特殊性,認為這樣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奔豚病。

總結

奔豚湯是一個以降逆平沖、疏肝解鬱為主要治療原則的方劑,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能夠有效緩解奔豚氣的症狀,調理肝氣,調和肝胃,並兼顧脾胃及營衛。其應用廣泛,不僅可以治療典型的奔豚氣症狀,還可以治療由肝氣鬱結、肝胃不和等引起的相關病症。

傳統服藥法


奔豚湯(《金匱》卷上。)出處:《金匱》卷上。組成: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半夏4兩,黃芩2兩,生葛5兩,芍藥2兩,生薑4兩,甘李根白皮1升。功效:益元氣,泄陰火,破滯氣,削其堅。疏肝清熱,降逆止痛。主治:由驚恐惱怒,肝氣鬱結,奔豚氣上衝胸;肝胃不和,氣逆上攻,脅助疼痛,噫氣嘔呃。腹痛,往來寒熱。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胸膈脹悶,時覺氣上攻衝,或口苦咽乾,舌苔由微黃,脈弦者。

相關疾病


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嘴裡發苦肋間神經疼痛腹痛氣喘肺結核胰臟炎耳聾容易焦慮恐懼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男性勃起障礙嘔吐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奔豚湯, 出處:《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組成:吳茱萸1升,桂心4分,芍藥4分,生薑4分,石膏3分,人參3分,半夏3分,川芎3分,生葛根6分,茯苓6分,當歸4兩,李根皮1斤。 主治:氣奔急欲絕者。

奔豚湯,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組成:甘草4兩(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黃芩3兩,桂心2兩,栝樓2兩,人參2兩,川芎1兩。 主治:奔豚,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鬱冒者。

奔豚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當歸1錢,官桂1錢,白朮1錢,川芎8分,甘草(炙)5分,半夏1錢2分,白茯苓1錢5分,甘李根皮(焙)4分,乾薑3分。 主治: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豚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癒,喘逆,骨痿,少氣,脈沉而滑。

奔豚湯,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則《小品方》。 組成:葛根8兩(乾者),生李根(切)1升,人參3兩,半夏1升(洗),芍藥3兩,當歸2兩,桂心5兩,生薑2斤,甘草(炙)2兩。 主治:虛勞五臟氣乏損,遊氣歸上,上走時若羣豚相逐憧憧,時氣來便自如坐驚夢,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

奔豚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半夏4兩,黃芩2兩,生葛5兩,芍藥2兩,生薑4兩,甘李根白皮1升。 主治:益元氣,泄陰火,破滯氣,削其堅。疏肝清熱,降逆止痛。主治:由驚恐惱怒,肝氣鬱結,奔豚氣上衝胸;肝胃不和,氣逆上攻,脅助疼痛,噫氣嘔呃。腹痛,往來寒熱。腎之積,發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胸膈脹悶,時覺氣上攻衝,或口苦咽乾,舌苔由微黃,脈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