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風散
JIE F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截風散中含有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痛消腫:寒水石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截風散多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寒水石能清熱解毒,緩解上焦熱證,同時止痛消腫,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 平肝熄風,清熱瀉火:寒水石亦有平肝熄風,清熱瀉火的功效,對於風熱上擾,引起的頭暈目眩、心煩不安等症狀,寒水石能平肝熄風,清熱瀉火,緩解症狀,使患者恢復正常。
截風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白芷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截風散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 通竅止癢:白芷性燥,善於通竅,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也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溼疹等,與截風散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多種症狀相呼應。
因此,白芷是截風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祛風止痛、通竅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多種症狀具有顯著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截風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遊赤丹毒如瘤」,其特徵為皮膚發赤、腫脹如瘤,且病勢遊走,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蔓延。所謂「丹毒」,中醫多歸因於風熱或血熱壅滯肌表,發為紅腫焮熱之症。而「遊走」之勢,更暗示風邪挾熱,流竄不定。《外科正宗》論丹毒云:「風火相乘,發為赤遊。」故本方主治重點在於截斷風熱之邪的擴散,清解局部火毒,適用於初發階段,防其蔓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寒水石
性辛鹹而寒,入肺、胃、腎經。古籍載其能「清熱降火,利水消腫」,如《本草綱目》言其「治熱如火灼」。此藥善解肌膚之熱毒,針對丹毒之赤腫熱痛,可直接清泄局部火邪,遏制熱勢。白芷
性辛溫,入肺、胃經,為祛風藥,兼能散結消腫。《神農本草經》謂其「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後世亦用於瘡瘍初起。其辛散之力可透達表邪,開泄腠理,使風熱之邪外透;另能行氣活血,輔助消腫。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寒水石清熱為主,白芷祛風為輔,一寒一溫,既無過涼冰伏之弊,亦無助熱之虞。
- 內外合治:雖為外敷方,然寒水石「清內透外」,白芷「散外達內」,二藥協力使風熱之邪由表而解。
- 劑型用意:醋或生蔥汁調敷,醋能散瘀軟堅,蔥汁辛散通陽,可增強藥力透皮,助截斷病勢。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清熱與祛風並行,針對「風熱搏結肌表」之病機。風邪煽動熱毒,故需白芷疏散風邪以斷其勢;熱毒熾於血分,故以寒水石直折其火。外敷使藥力直達病所,速截丹毒遊走之狀,符合中醫「急則治標」之法。
總結
截風散雖藥僅兩味,然寒溫相制、清散兼施,契合風熱丹毒初起之病機。其立方簡練,體現古人「截斷病傳」之思維,外治之法更避脾胃之擾,專攻局部邪毒。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白芷各等分。
上為末。
醋調,或生蔥自然汁亦佳,調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截風散,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組成:寒水石、白芷各等分。 主治:遊赤丹毒如瘤,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初發者。
截風散,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天麻、白附子(泡,去皮)、半夏(制)、鉤藤、茯神、膽星、僵蠶(炒,去絲)、石菖蒲、全蠍(淨,炒)、黃芩。 主治:小兒急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