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散

黑白散

HEI B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腎經 33%
心經 33%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白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2. 利濕止瀉: 寒水石亦能利濕止瀉,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黑白散中加入寒水石,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白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婦人産後兒枕大痛」。所謂「兒枕痛」,乃產後惡露不盡、瘀血積滯胞宮所致,其痛如錐刺,或伴小腹硬滿拒按,屬中醫「血瘀腹痛」範疇。傳統以活血化瘀、通下攻積為治則,而黑白散以峻藥配伍食療,旨在速祛瘀毒,使膿血下泄而痛止。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黑牽牛、白牽牛(各一錢半)
    二者均為「牽牛子」,黑者多瀉水氣,白者偏除痰積,合而用之,其性苦寒峻下,通利二便,兼能逐瘀。古云「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尤善破血中滯氣,使瘀結從下竅出。
  • 公豬腰子
    以形補形,取豬腎咸平之性,入腎經而引藥下行,兼護正氣,緩和牽牛子峻瀉之弊。其筋膜剔除,避穢濁之氣;煨製後溫潤臟腑,助藥力直達胞宮。

2.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轉

  • 峻下通瘀
    牽牛子頭末(藥性最烈部分)專攻瘀結,借其瀉下之力,使胞宮積血膿液從大便排出,符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理。方後註明「先膿後血」,正是瘀毒外泄之徵。
  • 載藥直達下焦
    豬腰子為引經藥,質重入下焦,包裹藥末煨熟,既固定藥性,又使藥力持續作用於小腹(胞宮所在),避免傷及中上二焦。
  • 時辰服藥法
    「空心嚼吃」以利吸收,「至巳時(上午9-11時)」則借陽氣升發之勢,助藥力攻邪。忌食半日,防藥食相雜,減弱瀉下之效。

3.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法,不補反瀉,因產後瘀熱實證當急攻,而非緩圖。然其巧妙處在於:

  • 以豬腰子柔制牽牛子之猛,避免正氣過傷;
  • 煨製法減牽牛苦寒,增溫通之性,契合產後「多虛多瘀」體質;
  • 目標明確,直指「膿血瘀毒」,瀉盡即止,謂「永不再發」。

結論:黑白散為古代針對產後瘀熱壅滯之實痛證的峻劑,體現「邪去則正安」的治療思維,其組方簡潔而力道專猛,以通下逐瘀為核心,輔以血肉有情之品護正,為傳統「寓瀉於補」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1錢半,白牽牛1錢半。
各取頭末各1錢半,用公豬腰子1個,竹刀破開,去筋膜,入藥末在內,線扎紙裹水濕,灰火內煨熟,去紙。空心嚼吃,至已時腹中打下先膿後血,毒氣出盡,永不再發。
忌半日飲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黑白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黑牽牛1錢半,白牽牛1錢半。 主治:痔漏。

黑白散,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小麥、朴消、白礬、五倍子、蔥白。 主治:婦人陰中腫痛。

黑白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八。 組成:百草霜3錢,輕粉1錢5分。 主治:湯燙火燒,爛去肌肉見骨者。

黑白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黑牽牛1合,白牽牛1合。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醫所不識者。

黑白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黑烏蛇(酒浸)、白花蛇(去頭尾,酒浸)、雄黃2分,大黃(煨)半兩。 主治:大頭病,瘰癧。

黑白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烏金石(燒紅,醋淬7遍,另爲細末)、寒水石(燒存性,爲末)各等分。 主治:婦人産後兒枕大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