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石散

鵲石散

QUE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心經 22%
腎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鵲石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止痛止瀉的功效。鵲石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抑菌消炎: 近代研究表明,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活性物質,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鵲石散中的其他藥材如石膏、知母等也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黃連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方的抑菌消炎作用,提高療效。

鵲石散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鵲石散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小便不利、淋痛等症,寒水石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解毒止痛: 寒水石還有解毒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鵲石散中可能加入寒水石,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鵲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狀:傷寒發狂、躁動不寧、棄衣奔走、逾牆上屋。此類表現於中醫屬「陽明熱盛,擾亂心神」之證,為外感熱病過程中,邪熱熾盛內傳陽明,上攻心神所致。熱極擾神則狂躁無制,古人以「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形容其陽明實火之象。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黃連(去須)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為瀉火解毒要藥。
    • 作用核心:直折陽明胃火,清心瀉火以安神。熱病發狂多因心胃火熾,黃連善清中上二焦實熱,尤能解除熱毒擾心之躁狂。
  2. 寒水石

    • 性味辛鹹大寒,歸心、胃、腎經,具清熱降火、除煩止渴之效。
    • 作用核心:助黃連清瀉陽明熾熱,且寒水石質重沉降,能引火下行,兼防熱邪上衝。其「石」性涼鎮,契合「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之理。

配伍邏輯

  • 協同清熱:黃連苦寒瀉火,寒水石鹹寒降火,二者相須為用,強化清解陽明實熱之效。
  • 標本兼顧:黃連針對「心胃火熾」病本,寒水石兼治「煩躁狂越」病標,共奏瀉火鎮狂之功。
  • 給藥設計:以甘草濃煎湯調服,既緩和藥性之峻,甘草甘緩特性又可防苦寒傷胃,冷服更增清熱之效,契合「熱者寒之」治法。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針對「陽明熱極生狂」機轉,邪熱壅盛於胃,上擾神明,故見神志異常。黃連直瀉心胃之火,寒水石助其清熱且鎮降浮火,使熱去神安。藥簡力專,體現中醫「瀉火以安神」的治狂思路,符合《內經》「諸躁狂越,皆屬於火」之論。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寒水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

相同名稱方劑


鵲石散, 出處:《本事》卷九。 組成:黃連(去須)、寒水石各等分。 主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牆上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