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湯

狐惑湯

HU HU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狐惑湯中使用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狐惑病症多因濕熱內蘊,黃連苦寒,善清上焦熱毒,可有效抑制病邪,緩解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2. 瀉火止痛:黃連苦寒,能降胃火,對於狐惑病引起的腹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同時也能改善消化功能。

總之,黃連在狐惑湯中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狐惑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狐惑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狐惑湯主治「狐惑病」,古籍描述此病狀類似傷寒,但伴隨獨特症狀:

  1. 精神情志異常:患者神情沉默(嘿嘿欲眠),卻又煩躁不安(目不得閉,起卧不安)。
  2. 脾胃功能失調:厭惡飲食、聞食氣則不適,反映中焦濕熱壅滯。
  3. 面目色變:面色忽赤、忽白、忽黑,可能為濕熱毒邪上攻,氣血運行紊亂所致。
  4. 上下二焦症狀
    • 上焦受邪:聲音嘶啞(聲喝),因熱毒燻灼咽喉。
    • 下焦受邪:咽喉乾燥(乾咽),推測為濕熱下注,陰液受損。

此病機核心為「濕熱蘊毒」,侵擾氣血,瀰漫三焦,治法當清熱燥濕、解毒化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狐惑湯僅兩味藥,配伍簡潔而力專:

  1. 黃連(4兩)

    •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經,為清熱燥濕要藥。
    • 主要作用:
      • 清中焦濕熱:直接化解狐惑病「惡食飲、聞食臭」之脾胃濕熱。
      • 瀉火解毒:濕熱久蘊成毒,黃連苦寒直折火毒,改善面目色變與咽喉症狀。
  2. 熏草(4兩,即零陵香)

    • 性味辛溫,芳香化濕,擅長醒脾辟穢。
    • 與黃連配伍之妙:
      • 芳香醒脾:化解濕濁困脾所致之食欲不振、精神默默。
      • 辛散透邪:黃連偏沉降,熏草偏升散,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助濕熱毒邪外透。
  3. 白酢漿浸漬與煮服法

    • 白酢漿(米醋水)性酸斂,能增強藥物入肝膽經,協調黃連與熏草的清熱化濕之效。
    • 醋漬一宿可軟化藥材,析出有效成分;煎煮後分三次服,使藥力持久作用。

三、方劑特色與治療邏輯

此方體現「清熱燥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濁」的治療思路:

  • 針對濕熱毒邪:黃連直清濕熱,熏草芳化解毒,二者協同消除病因。
  • 調和氣機升降:濕熱易阻遏氣機,熏草之辛散配合黃連之苦降,恢復三焦通暢。
  • 簡潔力專:藥味少而分量重,適合濕熱毒邪瀰漫之急症。

此方可能對現代醫學中「白塞氏症」(以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炎為特徵)或某些濕熱型精神障礙有啟發意義,然需臨床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黃連 4兩,熏草4兩。
上(口父)咀。白酢漿1鬥漬之1宿,煮取2升,分為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狐惑湯,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黃連4兩,熏草4兩。 主治:狐惑病,其氣如傷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閉,起卧不安,並惡食飲,不欲食,聞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於上者則聲喝(一作嗄)也,毒食下部者則乾咽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