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枯熱清心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其能清心火、涼肝火,並可清熱解毒,止血生肌。對於心煩失眠、口渴咽乾、心悸不安、目赤腫痛等症狀,寒水石可有效緩解,起到清熱瀉火、降火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清心降火效果。
枯熱清心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涼心的功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能清心火、瀉胃火,用於治療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
枯熱清心散主治心火亢盛、熱擾神明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口渴咽乾等症。黃連的清心瀉火之效,能抑制心火亢盛,使心神安定,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此外,黃連還能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枯熱清心散」方中含有硃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效。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 相輔相成,增效作用: 硃砂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等清熱瀉火藥材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效,達到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枯熱清心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傷寒日久郁熱,譫語狂亂」,乃因傷寒邪氣久羈體內,化熱內陷心包,導致熱擾神明。臨床表現為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狂亂不寧等,屬中醫「熱極生風」、「邪入心包」之範疇。其病機核心為「鬱熱熾盛,上攻心神」,故治法當以「清熱瀉火、鎮心安神」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黃連(2兩)
- 性味苦寒,主入心、胃經,為「瀉心火」之要藥。《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黃連苦寒直折心火,解熱毒之纏結,尤擅清心包鬱熱,治高熱神昏。其量獨重,彰顯本方以「瀉火」為首要。
臣藥:寒水石(1兩)
- 性辛鹹而寒,歸心、胃、腎經,功能「清熱降火、除煩止渴」。其咸寒之性助黃連瀉火,又能「引熱下行」,防止火熱上炎擾神。張錫純謂其「能退實熱,解煩渴」,與黃連相配,一清上焦心火,一解中下焦鬱熱,內外熱邪並除。
佐使藥:辰砂(3分)、甘草湯
- 辰砂(朱砂)味甘微寒,專入心經,具「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心熱煩躁,涼心經」。少量用之,既助黃連清心火,又能鎮攝浮越之神明,治譫語狂亂。
- 甘草湯送服:甘草甘平,既能調和諸藥峻烈之性(如黃連苦寒敗胃),又能「緩急瀉火」,《傷寒論》中多見甘草與黃連配伍(如瀉心湯),取其「甘苦化陰」之意,防燥熱傷津。
全方配伍邏輯:
- 瀉火為主,鎮神為輔:黃連、寒水石大隊寒涼藥直清鬱熱,辰砂鎮心安神,形成「清瀉—鎮攝」雙向調節。
- 標本兼治:黃連、寒水石治本(清熱瀉火),辰砂治標(鎮靜安神),針對「熱盛—神亂」病機。
- 升降相因:寒水石咸寒沉降,引火下行;黃連苦寒上清心火,一降一清,使熱邪無處遁形。
適用擴展思考:
此方結構簡潔,若見「熱極動風」(如四肢抽搐),可加鈎藤、羚羊角;若兼「陰傷」(舌絳少苔),可合生地、玄參。然其核心始終圍繞「心火鬱熱」而設,體現中醫「熱者寒之」、「驚者平之」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1兩,黃連2兩,辰砂3分。
上為末。
每服2錢,濃煎甘草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寒涼之性較強,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焦慮恐懼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枯熱清心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寒水石1兩,黃連2兩,辰砂3分。 主治:傷寒日久鬱熱,譫語狂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