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黃散

蛾黃散

E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五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胃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蛾黃散中包含黃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蛾黃散中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黃疸、濕疹等症,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可有效抑制濕熱,改善患者症狀。
  2. 抗菌消炎: 黃柏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濕熱蘊結常伴隨感染,黃柏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加速病程恢復。

蛾黃散中使用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蛾黃散針對的是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黃疸、目赤腫痛等症狀,寒水石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利濕退黃: 寒水石具有利濕退黃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減輕黃疸的症狀。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寒水石可以通過利濕退黃來改善病情。

總體而言,寒水石在蛾黃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熱毒上攻或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蛾黃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口瘡,赤白疼痛,唇破;兼治熱瘡」,其病機核心為 熱毒蘊結、局部火熱上炎 所致。口瘡紅腫疼痛、唇破糜爛,乃心脾胃積熱循經上擾口唇;而熱瘡多因外感熱邪或內熱燔灼,發於肌表。古代醫家取蛾黃散外敷,直接清泄局部火毒,斂瘡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黃柏(去皮)

    •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 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解下焦濕熱與相火。去皮後質地更純,減少燥性,專攻瀉火。
    • 外用機制:直接抑制局部火毒,減輕紅腫熱痛,其苦寒之性可收斂瘡面滲液。
  2. 寒水石(燒)

    • 性味歸經:辛鹹寒,歸心、胃、腎經。
    • 作用:清熱降火、除煩止渴。經火煅後,增強收澀之性,助瘡面癒合。
    • 外用機制:其寒性折火,辛味散結,咸能軟堅,可化解熱毒鬱結;煅後研末,黏附患處形成保護層。

配伍邏輯

  • 協同瀉火:黃柏瀉實火、寒水石清熱透邪,二者寒性疊加,針對熱毒熾盛之證。
  • 標本兼顧:黃柏燥濕解毒以治本,寒水石降火斂瘡以治標,共奏清熱、消腫、生肌之效。
  • 外用優勢:細末乾貼,藥物直達病所,避開脾胃運化,適合口脣黏膜及皮膚熱瘡之局部治療。

推論延伸
此方設計簡潔,針對「火熱夾濕」之證。若瘡面滲液多,可佐少量煅石膏增強收濕;若熱毒甚,加青黛更佳。然需辨析:純虛寒口瘡非此方所宜,必見紅腫熱痛方用。

傳統服藥法


黃柏(去皮)、寒水石(燒)各等分。
上為細末。
乾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單純性疱疹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蛾黃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黃柏(去皮)、寒水石(燒)各等分。 主治:口瘡,赤白疼痛,唇破;兼治熱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