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錯散

玉錯散

YU CU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腎經 33%
心經 33%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錯散中含有寒水石,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止痛的功效,可以針對本方所治療的病症起到重要作用。

玉錯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導致的膀胱濕熱、小便不利、尿道灼痛、尿頻尿急等症狀。寒水石性寒,入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利濕止痛,對於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道灼痛、尿頻尿急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此外,寒水石還能清利濕熱,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錯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此方專治「一切骨鯁或竹木簽刺喉中不下」,適用於大人與小兒因誤吞骨刺、竹木細簽等異物卡於咽喉,導致吞嚥困難、疼痛不適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異物滯留喉間,阻礙氣機,需以軟化、潤滑或黏附排除為法。

功效特點

  1. 黏附拔除:利用藥物質地黏著異物表面,使其鬆動脫落。
  2. 潤滑下行:藉藥性滑利,助異物隨吞咽動作滑入胃中,緩解喉部刺激。
  3. 局部作用:直接外敷舌根深處,針對性強,不依賴內服消化。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與配伍邏輯

  1. 蓖麻(去殼研膏)

    • 性味功效:辛甘平,具滑利之性,傳統用於通竅、拔毒、潤腸。
    • 作用原理
      • 物理黏附:蓖麻研膏後質地黏稠,可包覆骨刺或竹籤表面,減少其與黏膜的摩擦,並在吞咽時帶動異物移動。
      • 潤滑作用:其油脂成分能潤澤咽喉,降低異物滯留阻力。
  2. 寒水石(細研如粉)

    • 性味功效:辛鹹寒,清熱降火、軟堅散結。
    • 作用原理
      • 滲透消散:細粉狀寒水石可能透過吸附水分或微量溶解,使骨刺表面部分軟化,緩解局部腫脹疼痛。
      • 協同增效:與蓖麻膏混合後,既能保持黏附性,又可藉其礦物粉質增加散結效果。

配伍關鍵

  • 動靜結合:蓖麻膏動態黏滑,寒水石靜態吸附,二者相配形成「黏中帶散」之特性。
  • 劑型設計:粉膏混合後「乾成粉即止」,確保藥物能緊附異物而不過於黏滯,利於吞咽時自然帶下。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黏、滑、散」三重機制作用:

  1. 黏附異物:蓖麻膏包覆骨刺,減少其刺傷黏膜。
  2. 潤滑通道:降低咽喉敏感度,促使異物隨吞咽動作滑入消化道。
  3. 局部消散:寒水石可能緩解因異物刺激引起的局部充血腫脹,間接助其脫落。

總結

玉錯散以簡潔配伍針對「骨鯁喉中」之急症,體現古代外治法的直效思維。其原理著重物理性解決(非化學分解),符合「急則治標」的處理原則,亦反映古人對藥物質地與局部作用的深刻觀察。

傳統服藥法


蓖麻1兩(去殼),寒水石(細研如粉)。
蓖麻研如膏,旋入石末同研,但旋添入石末衷得乾成粉即止,不拘分兩也。
有被鯁者,只取1捻致舌根深處,以冷水咽之,其鯁物自然不見,可用竹木片於舌深處用藥試之,立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玉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九引《靈苑方》。 組成:蓖麻1兩(去殼),寒水石(細研如粉)。 主治:大人小兒一切骨鯁或竹木簽刺喉中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