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陽七賢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在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主要由鉛的氧化物組成。鉛丹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安神鎮靜的功效。其在方劑中的使用主要是針對一些由於內熱或精神緊張引起的病症。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為鉛是一種重金屬,過量攝入會對人體造成毒害。中醫師在使用這種方劑時,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體質進行調配,確保其安全性。在現代醫學發展的背景下,對於鉛丹的使用十分謹慎,並且許多醫師會根據最新的研究和指導建議,重新評估其在方劑中的地位。
因此,陽七賢散中包含鉛丹的原因,主要是基於其特定的藥理作用,但在現代應用中需特別注意其潛在的毒性和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陽七賢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陽毒不痛者」,屬中醫「陽毒」範疇。陽毒多指熱邪熾盛、瘀毒內結之證,特點為患處紅腫熱痛,然「不痛」提示毒邪雖盛,卻因氣血阻滯或邪毒內伏,局部反失覺痛。此方以金石礦物藥為主,攻毒拔毒之力峻猛,推測適用於瘡瘍癰疽久不潰腐、或熱毒深伏無痛感之頑疾,藉其辛熱走竄之性,透毒外達。
組成與邏輯推理
核心藥物組(煉丹術基礎)
- 黑鉛(鉛)與汞(水銀):二藥合煉成「鉛汞齊」,為傳統煉丹術常用配伍。鉛性沉、汞性走,合而能深入血分搜剔毒邪,古人認為可「以毒攻毒」,化解頑固瘀熱。
- 土硫(硫黃):與汞反應生成硫化汞(硃砂類化合物),具殺蟲解毒之效;其性溫熱,助鉛汞通散鬱結之毒,且能制汞毒性。
外層炒製藥群(協同拔毒)
- 明礬、火消(硝石)、皂礬、食鹽:
- 明礬燥濕斂瘡,火消破散瘀熱,皂礬(綠礬)酸化蝕腐,食鹽軟堅透邪。四藥炒後帶紅色,增強燥烈之性,可腐蝕壞死組織,助核心藥穿透毒根。
- 明礬、火消(硝石)、皂礬、食鹽:
升煉工藝原理
- 反覆升煉(「打火三文一武」)使藥性轉化,生成昇華產物(如鶴頂色結晶),其質輕透,能上攻巔頂、外達肌表。古人認為此類「丹頭」藥效更純,可內服外敷雙向調節:
- 內服微量(1-2分):借其熱毒之性,激發正氣驅邪,適用於陽毒內陷、神昏瘀熱。
- 外敷(1釐許):直接腐蝕惡肉,促使瘡毒潰散。
- 反覆升煉(「打火三文一武」)使藥性轉化,生成昇華產物(如鶴頂色結晶),其質輕透,能上攻巔頂、外達肌表。古人認為此類「丹頭」藥效更純,可內服外敷雙向調節: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金石攻毒」為主軸,透過硫黃制汞、鉛固毒的特性,結合硝礬炒製的腐蝕力,形成「搜毒—化毒—拔毒」聯動:
- 鉛汞沉降:深入血分,搜剔深伏熱毒。
- 硫硝辛熱:溫通經絡,開泄毒邪外透之路。
- 礬鹽酸化:局部腐蝕壞死組織,為毒邪提供出路。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想,尤其適用於陽毒鬱結、正邪交爭而無痛的複雜病機,可能透過強效腐蝕與激發作用,打破病理僵局。
傳統服藥法
黑鉛7錢,汞1兩,土硫2錢。
先將黑鉛化開,入汞,冷定,研細,同土硫末入鍋內慢炒作青筋頭色,硫不必多加;外用明礬1兩,火消9錢,皂礬8分,食鹽7錢,共研,入鍋炒乾,帶紅色,取起,同上藥共研,帶青色,入罐,如法封固,打火三文一武,武火擦盞,四炷香,冷定取出;靠盞藥如鶴頂色。或入生藥研末炒乾,又合研,入罐,照前升打火候,更妙。
內症可服,每服1-2分;外毒腐肉可敷,每用1釐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陽七賢散, 出處:《靈藥秘方》卷上。 組成:黑鉛7錢,汞1兩,土硫2錢。 主治:陽毒不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