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雞黃煎方中包含石膏,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石膏味甘、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主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熱毒瘡瘍等症。
雞黃煎主治溫病後期熱毒熾盛,症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引飲、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石膏在此方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溫病後期熱毒熾盛的目的。
雞黃煎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歸肺、胃經。其主要作用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並能解毒消腫。雞黃煎的方劑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寒水石的清熱涼血功效能有效抑制熱毒,並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的效果。此外,寒水石還能解毒消腫,減輕熱毒對機體的損傷。因此,在雞黃煎中加入寒水石,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雞黃煎」中加入鉛丹,主要是利用鉛丹解毒殺蟲、收斂止汗的功效。鉛丹能夠幫助清熱解毒、收斂止汗,對於治療熱毒所致的膿腫、濕疹等皮膚病變有一定的療效。然而,鉛丹含有重金屬成分,現代醫學並不推薦使用含鉛丹的產品,以免造成中毒等嚴重後果。
雞黃煎中含有硫磺,主要源於其治療目的與藥理作用。
- 驅蟲殺蟲: 硫磺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例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雞黃煎中加入硫磺,意在殺滅腸道寄生蟲,緩解其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解毒消腫: 硫磺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濕疹等皮膚病。 雞黃煎中加入硫磺,有助於消散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雞黃煎」之傳統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雞黃煎」為外敷方劑,主治「膿窩瘡」。此症屬皮膚瘡瘍,特徵為局部化膿、潰爛,或伴隨黃水滲出,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所致。古代醫家以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燥濕殺蟲為治療方向,此方以礦物藥配伍雞子黃調敷,旨在拔毒斂瘡、促進瘡面癒合。
二、組成藥物分析
煅石膏(3錢):
- 性味辛甘大寒,煅後質地收斂,長於清熱斂瘡、生肌止血。
- 針對膿瘡潰爛、膿水淋漓,可吸附滲液、縮小瘡面,促進新生組織生長。
寒水石(2錢):
- 性味咸寒,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 助石膏加強清解局部熱毒,緩解瘡周紅腫熱痛。
黃丹(1錢):
- 即鉛丹,味辛微寒,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收斂防腐。
- 古方常用於瘡瘍潰爛,抑制瘡面腐肉滋生,但須注意用量以防鉛中毒。
硫黃(1錢):
- 性溫有毒,外用可燥濕殺蟲、解毒療瘡。
- 針對濕瘡癢疹、膿水浸淫,能燥濕止癢,與寒性藥配伍調和藥性。
雞子黃油:
- 甘平滋潤,熬油後具黏附性,能潤膚生肌、保護瘡面,並作為賦形劑使藥粉貼敷患處。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結合「收斂燥濕」為主軸:
- 礦物藥協同作用:煅石膏與寒水石清熱瀉火,奠定方劑寒涼基調;黃丹、硫黃一寒一溫,既解毒殺蟲,又避免過於寒涼抑遏瘡毒外透。
- 賦形劑選擇:雞子黃油黏膩能固持藥末於患處,其滋潤特性可緩解礦物藥燥烈之性,防止瘡面乾裂。
- 治療層次:先以清熱藥化解熱毒,再以收斂藥吸附膿液、促進瘡口癒合,輔以殺蟲藥防濕毒纏綿反覆,體現「清、斂、燥」並行的外治思路。
四、總結
「雞黃煎」針對濕熱蘊毒型膿瘡,通過礦物藥的清解收斂與雞子黃的護膚生肌,達到拔毒、斂瘡、生肌之效。其組成反映古代外治方「以毒攻毒、寒溫並用」的特色,符合膿窩瘡「熱毒夾濕」的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煨石膏3錢,寒水石2錢,黃丹1錢,硫黃1錢。
上為極細末,將雞子黃熬出油調敷。
外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同名稱方劑
雞黃煎, 出處:《種福堂方》卷三。 組成:煨石膏3錢,寒水石2錢,黃丹1錢,硫黃1錢。 主治:膿窩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