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丹丸
LIU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丹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一、 殺菌解毒: 硫磺性寒,具殺菌解毒之效,能抑制細菌生長,治療皮膚病、瘡瘍腫毒等疾病,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二、 燥濕止癢: 硫磺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疥瘡、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療效。硫磺與其他藥材搭配,可改善皮膚狀況,減輕患者不適。
硫丹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鉛丹。鉛丹,即硫化鉛,具有散結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能夠有效地對應某些病理變化,特別是在熱毒引起的各種癥狀上,具有一定的療效。
硫丹丸的使用往往針對一些堅硬的腫塊或癰腫等情況,其成分的選用基於古代醫學的臨牀經驗和觀察。鉛丹在適量使用且經過合理加工後,能發揮出其藥用價值,幫助患者降低病症。雖然鉛丹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有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但在中醫的傳統方劑中,鉛丹的運用是基於其對特定病症的療效而考量的。因此,專業醫師在運用此類方劑時,必須綜合考量個體狀況及劑量,以確保安全性與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丹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專門針對「小兒夜啼」而設。夜啼在中醫理論中多與「驚熱」「心火亢盛」或「臟寒不和」相關,硫丹丸的設計可能意在調和陰陽、鎮驚安神。古代醫家認為小兒夜啼或與寒熱失調、心神不寧有關,而硫黃與鉛丹的組合,一熱一斂,可能透過調節體內寒熱平衡來達到止啼效果。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硫黃(性熱,味酸)
- 傳統功效:補火助陽、溫散寒邪,常用於虛寒性疾病。
- 推論作用:若夜啼因「脾寒」或「腎陽不足」導致,硫黃的溫熱性質可暖臟腑、祛內寒,從而緩解因寒而生的躁動不安。
鉛丹(炒過,性微寒,味辛)
- 傳統功效:鎮驚墜痰、解毒斂瘡,古代用於驚癇、煩躁。
- 推論作用:鉛丹的重鎮特性可能抑製心火過亢,與硫黃形成「寒熱互制」的配伍,既防硫黃過熱,又能鎮靜心神。
- 炒製後毒性降低,煅燒後更強調其收斂固澀之性。
配伍邏輯:
- 寒熱並調:硫黃之熱與鉛丹之寒相配,可能針對「上熱下寒」或「寒熱夾雜」的夜啼病機,調和陰陽。
- 水火既濟:硫黃入腎、鉛丹入心,二者協同可能引火歸元、交通心腎,改善因心腎不交引起的睡眠障礙。
- 煅製與埋地工藝:
- 大火煅燒使藥性趨於平和,減少燥烈之性;埋地七日或借「土氣」以安中焦,符合古代「伏火」思維。
- 以飯為丸(甘緩和中)可緩和藥性,兼顧小兒脾胃。
治療原理假設:
此方可能通過雙向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硫黃促進代謝而鉛丹抑制過度亢奮,從而達到鎮靜效果。從中醫角度看,其核心在於「平衡」——熱藥驅寒、重鎮安神,標本兼顧,使陰陽歸於平和則夜啼自止。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分,鉛丹(炒過)1兩。
上同研如粉,以小盒子盛,不固濟,大火煅令煙盡,候冷,以竹筒盛,紙單子封口,埋在地下,七日取出,更研細,用飯為丸,如黍米大。
1月及百日兒,每服2丸,用冷水送下;半年至1歲兒,每服5丸,連夜3-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硫丹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硫黃1分,鉛丹(炒過)1兩。 主治:小兒夜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