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火丸

補火丸

BU HU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考》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火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硫磺性溫,入肝經,具有溫陽散寒之效。補火丸多用於治療陽虛寒症,如脾腎陽虛、命門火衰等,硫磺可助藥力溫煦脾腎,散寒止痛,增強補火功效。
  2. 祛風止癢:硫磺還具有祛風止癢、殺蟲止癢之效。補火丸亦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硫磺可驅散風寒濕邪,止癢消腫,改善皮膚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補火丸主治「冷勞病瘠,血氣枯竭,齒落不已,四肢倦怠,語言不足者」,此證屬中醫「虛寒勞損」範疇,核心病機為陽氣衰微、命門火衰,導致氣血生化無力,臟腑失溫。具體表現如下:

  1. 冷勞病瘠:長期虛勞伴畏寒,形體消瘦,乃陽虛不能溫運,脾胃失於腐熟水穀。
  2. 血氣枯竭:陽虛則氣化無力,難以生血,血脈空虛。
  3. 齒落不已:齒為骨之餘,腎主骨,陽虛及腎,髓弱不充,齒失固攝。
  4. 四肢倦怠:脾主四肢,陽虛火弱,脾失溫煦而運化失常,肌肉失養。
  5. 語言不足:心陽不振,肺氣虛弱,氣息短促而聲低無力。

此方針對「命門火衰」之根本,以溫補元陽、火生土旺為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生硫黃

  • 性味歸經:大熱,有毒,歸腎、脾經。
  • 核心作用
    • 補命門真火:硫黃為「火中精」,直入下焦,溫腎陽、助氣化,使火旺而土健(火生土),氣血得生。
    • 逐冷壯陽:破除沉寒痼冷,改善四肢厥逆、腹冷泄瀉等陰寒內盛之症。
    • 固攝下元:通過溫腎止精髓外泄,緩解齒落、遺尿等陽虛不固之象。

(2)輔藥:豬腸

  • 配伍意義
    • 載藥下行:硫黃質重趨下,豬腸引藥直達下焦腎與命門,增強局部溫補之效。
    • 緩和毒性:硫黃辛熱燥烈,經豬腸「爛煮」後毒性稍減,且藉其脂潤之性制約硫黃燥性,避免傷陰。
    • 健脾厚腸:豬腸屬「以形補形」,補中焦腸胃之氣,輔助硫黃「火生土」之效,間接養血。

(3)製法與服法邏輯

  • 硫黃細末實腸煮:使藥性充分融合,並藉煮製降低硫黃毒性。
  • 蒸餅為丸:蒸餅(麵食)甘溫健脾,助硫黃補後天之本,且丸劑緩圖,避免熱性傷正。
  • 漸加劑量:從10丸漸增,令身體適應硫黃之熱力,防燥火驟升。

三、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1. 溫陽化氣:硫黃激活命門火,促進氣血生化,改善血枯倦怠。
  2. 脾腎同調:火旺則土健,間接補益脾胃,解決「冷勞病瘠」之根源。
  3. 去性存用:通過炮製與配伍,制約硫黃毒性,存其溫補之效。

此方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思想,專治真陽衰微所致的一切虛寒重症。

傳統服藥法


生硫黃1斤,豬腸2尺。
將硫黃為細末,盡實腸中,爛煮二時取出,去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日漸加之。
忌豬血、羊血、牛血及諸禽獸之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火丸, 出處:《醫方考》卷三。 組成:生硫黃1斤,豬腸2尺。 主治:冷勞病瘠,血氣枯竭,齒落不已,四肢倦怠,語言不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