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腸丸

ZAO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22%
腎經 22%
心經 16%
膽經 9%
大腸經 5%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燥腸丸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烏頭性味辛熱,具有散寒止痛之效,而燥腸丸主治寒凝腸腑,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

烏頭的辛熱之性,可溫通腸道,驅散寒邪,緩解腸腑痙攣,進而緩解腹痛;其止痛作用,更可緩解寒凝帶來的疼痛。同時,烏頭入肝經,可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腸胃功能恢復。因此,燥腸丸中加入烏頭,可起到溫寒止痛、調和腸胃之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方可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燥腸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硫磺性溫燥,善於燥濕殺蟲,對於腸胃濕熱、蟲積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燥腸丸主治腸胃積熱、濕熱內蘊、蟲積腹痛,硫磺的燥濕殺蟲功效正好對症。
  2. 溫陽散寒:硫磺亦有溫陽散寒之效,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亦有一定療效。燥腸丸中加入硫磺,不僅能燥濕殺蟲,還能溫陽散寒,增強藥效。

燥腸丸是傳統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腸燥便祕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當代醫學中會引起關注,因為鉛丹含有重金屬鉛,對人體有潛在危害。中醫在古代使用鉛丹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如具有解毒、消腫等效果,並被認為可以通便。

然而,鉛的毒性和累積效應使得其在現代醫學中不再被廣泛接受。當代中醫藥界愈發重視安全性與有效性。因此,現今對於燥腸丸的配方,通常會避免使用鉛丹,而選擇其他更安全的成分以達到相似的治療效果。

在使用任何中藥方劑時,應謹慎考量其成分,尤其是涉及到可能的毒性物質,並遵從專業醫療建議,以確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主治功效


燥腸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燥腸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久瀉久痢,沉寒痼冷:《衛生寶鑑》、《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均提到本方可用於治療“沉寒涸冷泄痢”、“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後重”,即因寒邪久伏於體內導致的慢性腹瀉、痢疾,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
  • 傷寒汗下後,大小便自利,腹中痛:《奇效良方》、《醫學綱目》指出本方可用於治療傷寒病經過汗法或下法治療後,出現大小便自利但仍有腹痛的症狀,提示病邪未盡,正氣受損。
  • 臟腑虛滑,冷痢不癒:方劑組成描述中提到本方可用於治療“臟腑虛滑,冷痢不癒”,即臟腑功能虛弱,腸道滑脫不禁,導致長期慢性腹瀉、痢疾。

治療原理

燥腸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溫陽散寒:方中多味藥物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如附子、乾薑、良薑、硫黃等,可以溫暖脾腎,祛除體內沉積的寒邪。

  2. 收澀止瀉:方中赤石脂、龍骨、訶黎勒、米殼等藥物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固腸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3. 溫中止痛:附子、乾薑、良薑等溫裡藥物,兼有溫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腹痛症狀。

  4. 補益脾胃:部分古文提到本方可用於“體虛元臟積冷”,提示本方可能兼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的症狀。

古文方劑差異

不同古文記載的燥腸丸方劑組成略有差異,但總體思路一致,均以溫陽散寒、收澀止瀉為主。例如:

  • **《衛生寶鑑》、《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記載的“豆蔻燥腸丸”以附子、赤石脂、硫黃、良薑、肉豆蔻、乾薑為主要成分,溫陽散寒、收澀止瀉的功效較強。
  • **《奇效良方》**記載的燥腸丸則以附子、乾薑、龍骨、吳茱萸、訶黎勒、米殼為主要成分,其中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更側重於緩解腹痛症狀。

總結

燥腸丸是一首溫裡劑,主要用於治療寒邪久伏導致的慢性腹瀉、痢疾,以及傷寒汗下後出現的大小便自利、腹痛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溫陽散寒、收斂固澀、溫中止痛等作用,達到止瀉、止痛、恢復脾胃功能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烏頭(炮,去皮)、硫黃1個(焙,濾去滓,再炒,為末),黃丹4兩,礬灰4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燥腸丸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燥腸丸, 出處:《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附子1個(炮),龍骨半兩,乾薑1兩,吳茱萸半兩,米殼半兩,阿黎勒皮半兩。 主治:傷寒汗下後,大小便自利,腹中痛者。

燥腸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煙霞聖效》。 組成:烏頭(炮,去皮)、硫黃1個(焙,濾去滓,再炒,爲末),黃丹4兩,礬灰4兩。 主治:臟腑虛滑,冷痢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