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殺疥藥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經止癢: 生薑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癢止痛之效。疥瘡常伴有皮膚瘙癢,生薑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二、抑菌消炎: 生薑含有薑辣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疥蟎的繁殖,並促進傷口癒合。
白礬在殺疥藥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原因如下:
-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殺蟲之效,能有效抑制疥蟲的滋生和繁殖,減少其對皮膚的侵害。
- 收斂止癢: 白礬具有收斂作用,可減輕因疥蟲感染導致的皮膚瘙癢症狀,並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
因此,白礬成為殺疥藥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快速有效地治療疥瘡。
「殺疥藥」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 殺蟲效果: 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蟲作用,能有效殺死疥蟲,達到治療疥瘡的效果。硫磺可破壞疥蟲的蛋白質,並幹擾其代謝,使其死亡。
- 抗菌消炎: 硫磺也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疥瘡引起的皮膚感染和炎症。
因此,硫磺在中藥方劑「殺疥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治療疥瘡的關鍵藥材。
中藥方劑[殺疥藥]的組成中包含[烏頭],因為烏頭具有強烈的散寒止痛作用。烏頭常用於治療由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它能夠有效緩解由寒濕引起的不適,並具有較強的外用效果。在[殺疥藥]中,烏頭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效果,對於改善由寒邪引起的疥癬具有顯著作用。
主治功效
古方殺疥藥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以上歷代醫家所記載之殺疥藥方,其共同目標皆在於治療疥瘡,而所用藥材及使用方法雖略有差異,但其治療原理卻殊途同歸,皆圍繞著「殺蟲止癢」、「清熱解毒」及「溫陽散寒」三個核心方向展開。
一、殺蟲止癢:
疥瘡乃因疥蟲寄生於皮膚所致,故殺蟲為治本之策。方中常見藥物如硫磺,其性辛溫,具有殺蟲止癢、清熱解毒之功效,為諸方中之要藥,多數古方均有使用。 此外,部分方劑中更加入了水銀或輕粉等具有強烈殺蟲作用的藥物,但此類藥物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
二、清熱解毒:
疥瘡發病常伴有皮膚紅腫熱痛、瘙癢難忍等症狀,故清熱解毒亦為重要治則。方中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燥濕、止癢除臭、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疥瘡引起的炎症反應。生薑雖性溫,但其解毒消腫作用亦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並能平衡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
三、溫陽散寒 (部分方劑):
部分方劑中加入了草烏頭或細辛等溫陽散寒之藥。此類藥物通常用於寒邪客於肌膚,加重疥瘡症狀的情況。其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並減輕瘙癢。 需要注意的是,烏頭類藥物毒性較強,用量需嚴格控制。
各方劑比較:
董宿《奇效良方》中的兩方,一方以羊蹄根、草烏頭、硫磺、白礬、生薑為主,強調以米泔水浸泡後研磨,並以醋調和敷於患處,此法結合了外敷和藥物浸泡,可能更利於藥物滲透吸收。另一方則以狼毒、細辛、水銀、輕粉為主,製成藥丸外擦,此法更為簡便,但因含有水銀,毒性較強。
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僅以水銀滓與豬脂膏混合外擦,方法簡單直接,但依賴水銀的殺蟲功效,同樣需注意其毒性。
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方劑與董宿《奇效良方》中的第一方基本相同,皆強調藥物研磨細緻,並以醋調和,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王肯堂《証治準繩‧瘍醫》記載的方劑也與董宿、陳言的方劑相似,但強調將藥物研成細末,用油調和後塗抹,更便於使用。
總而言之,古代治療疥瘡的方劑,其組成和使用方法雖有差異,但都圍繞著殺蟲止癢、清熱解毒、以及部分情況下的溫陽散寒等治療原理。 藥材的選擇和配伍,以及使用方法的差異,反映了古代醫家對於疥瘡病機的不同理解和治療策略。 但需特別注意的是,許多古方中含有毒性較強的藥物,現代應用需謹慎,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羊蹄根(生切)1兩,薑1分,礬半錢,硫黃1錢,草烏頭1個。上以米泔淹一宿,研極細,入釅醋和勻。
入浴時,抓破瘡敷之;遲頃,入溫湯洗去。
(《中醫皮膚病學簡編》)。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殺瘡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毒性較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殺疥藥,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羊蹄根(生切)1兩,薑1分,礬半錢,硫黃1錢,草烏頭1個。 主治:瘡瘍,疥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