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灸

觀音灸

GUAN YIN JI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中性 (1.0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8%
腎經 18%
大腸經 13%
心經 4%
膽經 4%
肺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觀音灸方劑中含有硫磺,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驅風散寒: 硫磺性溫熱,具有驅風散寒、溫經通絡的功效,可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病痛。

二、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膚病原菌的生長,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能起到消炎止癢、促進癒合的作用。

因此,硫磺在觀音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組成複方,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觀音灸」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全蠍性溫,味辛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等,全蠍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祛風止痙,解毒消腫: 全蠍還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體所致的抽搐痙攣、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全蠍能起到鎮靜止痙、舒筋活絡的作用。

綜上,全蠍在「觀音灸」中發揮著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祛風止痙、解毒消腫的多重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病症的有效藥物。

觀音灸方劑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入經: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深入病竈,增強治療效果。
  2. 消腫止痛: 芒硝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紅腫熱痛,以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觀音灸方劑中添加芒硝,不僅能引藥入經,更能發揮其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觀音灸為一古老中醫藥方,其配方內含鉛丹,此成分之採用源於古代醫學對於鉛丹多種療效之認識。鉛丹,又稱黃丹、朱粉,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色澤鮮豔,在傳統中醫中應用廣泛。據《本草綱目》記載,鉛丹具解毒、收斂、止血、殺蟲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瘡瘍、濕疹、皮膚病及某些急慢性疾病。然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鉛丹含有高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因此,當代中醫師在使用觀音灸或類似古方時,需謹慎評估其風險與效益,並考慮替代療法,以確保患者安全。

這段文字詳細地闡述了觀音灸中鉛丹的傳統用途及其在現代醫學視角下的安全性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觀音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古代記載觀音灸主治「風濕疼痛」,推測其用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關節、肌肉痠痛、麻木、活動不利等症。此方以灸法外治,直接作用於痛處,具溫通散寒、祛風除濕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麝香

    • 性味:辛、溫,歸心、脾經。
    • 功效: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穿透力極強,能深入筋骨經絡。
    • 原理:其芳香走竄之性,可促氣血運行,破除風濕痰瘀之滯,緩解疼痛。
  2. 西丁(推測為「細辛」或「硫黃」之別名)

    • 若為細辛
      • 性味:辛溫,歸肺、腎經。
      •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擅驅深伏之寒邪,輔助麝香增強溫通效果。
    • 若為硫黃(古方外用常見):
      • 性味: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功效:殺蟲止癢、壯陽散寒,外用可溫化寒濕,適合風濕頑痹。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劑型設計

    • 將藥物烊化(加熱熔融)後嵌入銅錢孔中,利用銅錢導熱特性,使藥力均勻滲透。
    • 灸法本身溫熱刺激穴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藥物吸收。
  2. 協同作用

    • 麝香與西丁(細辛或硫黃)皆屬辛溫之品,合用能「辛散溫通」,針對風濕疼痛「遇寒加重」的特點,散寒邪、通絡脈。
    • 藥物透過灸法直接作用於痛處,發揮「引藥達病所」之效,尤其適合局部固定性疼痛。

四、適用病症延伸思考
除風濕痹痛外,此方可能用於:

  • 寒性頭痛(如偏頭痛遇冷發作)。
  • 陳舊性損傷(氣血瘀滯久不癒)。
  • 陰疽(如寒性膿瘍未潰)。

總結
觀音灸以辛香溫通藥物結合灸法,針對風濕寒邪所致的疼痛,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透過局部刺激與藥效滲透,達到散寒、祛濕、活絡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麝香、西丁各等分。
上藥烊化,嵌銅錢孔內,逢痛處灸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觀音灸, 出處:《銀海指南》卷三。 組成:麝香、西丁各等分。 主治:六淫所侵,頭腦痛不可忍。

觀音灸, 出處:《良朋匯集》卷三。 組成:硫黃1兩,全蠍1錢(水泡1宿),蟬酥2分,礬紅土5分,火消1錢,飛黃丹1錢,潮腦5分。 主治:風濕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